而且几年前放射性发现后,这个问题更加麻烦。因为科学家发现在82号元素铅以及92号元素铀之间,竟然存在40种不同原子量的原子。</p>
不过他们肯定不是40种不同的原子,因为许多原子量不同的原子其电子数竟然是相同的。</p>
更更难办的是,根本无法用化学办法将它们分离出来。</p>
这就是当下的时代背景。</p>
可对于李谕来说,这个问题就十分简单了,每个学过高中化学的肯定明白,原子量不是整数,是因为同位素的存在(氢原子严格来说也不是1,而是1.01)。</p>
比如氯元素cl,就是因为它有两种同位素cl-35和cl-37。其中cl-35占75%,cl-37占25%,因而整体上表现出来的原子量就是35.5。</p>
不过这时候,中子还没有发现,所以李谕不能写得太冒失激进,毕竟连核式模型都没问世。</p>
所以李谕处理得比较委婉,不过关键的点写出来了:</p>
比如存在相同的电子数,在化学上肯定属于同一种元素,所以其化学性质就是一样的,自然不能用化学的办法分离。</p>
然后李谕就提到了同位素的存在。不过既然是当做假说提出,也就不需要解释太详细为什么。</p>
最后,李谕则预言了原子核仍然可以细分(不然同位素就没法合理解释)。</p>
这种文章按道理属于跨越了物理与化学两大学科。</p>
但元素这东西,或者说原子,本质上涉及到原子核领域,更应该偏向于物理学科。</p>
毕竟理论上,所有的化学现象都可以用物理中薛定谔方程去描述核外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相对运动去解决。</p>
不过这之间存在着鸿沟,——就是蕴含混沌、无法解决的微分方程,所以化学和物理依旧只能是两门学科。</p>
放到一百年后都没法解决的难题,李谕这时候更不能提出来。</p>
但仅仅解决为什么用化学办法无法分离这些奇怪的拥有不同原子量的原子,以及同位素假说、预言原子核可以继续细分,这三点已经足够上《nature》。</p>
李谕删删减减,论文花了一天就写好,总体不长,因为《nature》的特点向来是喜欢相对较短的论文。</p>
李谕写起这种论文来非常轻松写意,但在看到普朗克的来信后,就比较头大了:</p>
“……</p>
“一个月前,我在普鲁士科学院宣讲了爱因斯坦先生以及你共同所写的《论物体的电动力学》这篇论文,虽然我一再强调了其重要性,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人质疑该理论局限性过大,同时采用的物理思想又过分激进,得到了与牛顿以及伽利略完全不同的结论。</p>
“这几乎是无法接受的。</p>
“当然,我知道普鲁士的科研环境更趋向于保守,所以准备将这篇论文翻译成英文以及法文,看看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们如何对待。”</p>
信写到这里还是属于比较正常的科学探讨。</p>
李谕并不奇怪,物理学界接受相对论与量子力学这种前所未有的理论肯定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慢慢消化。</p>
而且由于爱因斯坦论文中用了很多数学内容,物理学家们看起来还不如数学家看得更流畅,甚至要专门学习一下闵可夫斯基以及洛伦兹的数学内容。</p>
而这两位大佬的数学又没有那么简单,所以就算物理学家们接受了狭义相对论,真要看懂也得过一段时间。</p>
不得不说,近代物理学两位顶级大佬,量子力学开创者普朗克以及相对论的开创者爱因斯坦关系真心不错。</p>
量子理论就是爱因斯坦最早开始公开使用并极力推广的,虽然后来爱因斯坦与玻尔曾经因为上帝到底掷不掷骰子发生过激烈争吵,但必须承认,爱因斯坦对普朗克的量子理论使用是第一人,而且十分坚定。他只是没有想到以后量子力学的发展竟如此可怕。</p>
而要不是因为普朗克是爱因斯坦论文的审稿人,估计他的论文还发表不出来哪。</p>
即便不至于像当初柯西搁置伽罗瓦以及阿贝尔两位天才数学少年的论文导致他们英年早逝那么严重,也会大大迟滞相对论的诞生时间。</p>
写到这里后,普朗克的笔锋一转:</p>
“李,时间已经过去了这么久,我为什么还没有看到星战系列的后作?我辛辛苦苦帮你置办了这么多实验器材,你可不要就此停笔,因为我看得出,星战还有极大的挖掘空间。”</p>
李谕哭笑不得,自己是一点偷懒的机会都没有啊。</p>
其实李谕不知道的是,不论美国的柯林斯出版社,还是法国的阿歇特出版社,早就收到了不知道多少读者来信,只不过他们不像普朗克一样知道李谕的收信地址。</p>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