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国考共有19名考试官,欧阳修和张方平为别头试考试官。</p>
别头试就是把与考官们有亲戚关系的举子集中在一个考场考试,简称别头试。</p>
张方平是苏轼父子的贵人,因为张方平,苏轼苏辙兄弟得以以在开封府参加解试,成功高考移民。因为张方平,苏轼父子得以结识到欧阳修,在欧阳修的引荐下,很短的时间内在京城名声大噪。</p>
这次科举考试有三名考生很特别,一名是曾巩,24岁,欧阳修的学生,这次考试落榜。</p>
一名是杨寘(读音zhi),29岁。</p>
杨寘参加的是京城汴梁国子监组织的解试,已经在国子监的考试中得了第一,也就是监元,又称解元。接着在礼部主持的省试中考了第一,也就是省元。</p>
如果在接下来的殿试中再得第一,那就是殿元。杨寘就会是传说中的连中三元了。</p>
杨寘是杨察的弟弟,若干年前,杨察曾经是科举考试的榜眼,殿试的第二名。</p>
杨察还是晏殊的女婿,富弼的连襟。</p>
杨察,杨寘兄弟二人如此出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二人有一个优秀的虎妈。</p>
杨察,杨寘兄弟俩的父亲去世的早,单亲妈妈带着两个儿子生活。</p>
不过好在家境殷实,杨母出身官宦之家,知书达理。</p>
杨母是个典型的虎妈,对两个儿子要求甚高。在儿子小时候,杨母更是亲自教儿子读书。</p>
杨母给儿子们定的目标就是高中状元,出人头地,光宗耀祖。</p>
弱冠之年的杨察夺得了榜眼,一甲第二名。还被当时的宰相晏殊招为乘龙快婿,可谓光宗耀祖。</p>
回家给母亲报喜,杨母躺在床上只给了杨察一个后背,还有一句话:“你以后在官场上永远低状元一头。你是指望不上了,只能指望你弟弟杨寘考状元了。”</p>
这种行为在古代,翻译过来相当于现代杨母对考上榜眼的杨察一顿扫帚加一顿骂:“你个没出息的,才考了个榜眼,在仕途上永远低状元一头。看来你是指望不上了,只能指望你弟弟杨寘考状元了。”</p>
历史上,杨寘对自己连中三元胸有成竹,考完后,名次还没有出来时,杨寘托大哥杨察打听成绩排名。</p>
大哥杨察通过岳父晏殊打听出来的消息是杨寘不是状元,排名第四。</p>
听到这个消息时,杨寘正在与朋友喝酒,当时杨寘拍案骂道:“是哪个蠢驴夺了我的状元?”</p>
后来主考试官把试卷按名次排好,送到了宋仁宗赵祯那里。</p>
宋仁宗赵祯看到状元的试卷中有一句“孺子其朋”。顿觉不爽。</p>
“这个人不能做状元,换一个。”宋仁宗赵祯说着,翻到第二名,第二名是王曾,在职官员,按惯例,在职官员不能做状元。</p>
宋仁宗赵祯继续往下翻,第三名韩绛也是在职官员。再往下,第四名杨寘,嗯,就他了。</p>
第一名的顺序和第四名的顺序调换了一下,第四名的杨寘成了状元,第一名的王安石变成了第四名。</p>
杨寘成了自己嘴里的那头夺了自己状元的蠢驴。</p>
对了,这届科举还有一位特别的考生,就是王安石。</p>
…………………………………………………………………</p>
如今,当主考官把殿试试卷按优良等级分为五等,并将前两甲的试卷呈给皇帝赵贞。</p>
请皇帝赵贞定状元,榜眼,探花人选,并决定二甲前十名进士的顺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