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奇,剑痴,人妖,妖族,西王母教。”</p>
“嘿嘿。”吴承恩笑了,新书的设定有了。</p>
抄后人哪能叫抄呢,这叫借鉴。</p>
挣钱嘛,不寒颤。</p>
明朝时期,小说蓬勃发展,文字越来越倾向于白话文,但白话文也要写的有典故、有文采。</p>
因为看这话本的最基本要求也得识字,家世差不到哪儿去,起码也是个寒门。</p>
观众群体就决定了话本的境界,不能太通俗易懂,可以白话但不能太白话,哪怕写金瓶梅,你都得欲拒还羞,天凉琵琶好个秋。</p>
要有内涵,要用典故,还要让人感觉你在暗讽时政。</p>
但现在嘛,后世的字与大明相比,只是缺胳膊少腿而已。</p>
现在有了天幕,百姓能看懂后世字,肯学一点的,看懂小说应该问题不大。</p>
大多数百姓不穷,买话本是买得起的,以前是苦于不识字而已。</p>
读书最大的成本在于理解,你买本四书五经,没人教你,你哪怕认字,讲的什么意思你完全不懂,想凭这个去考科举那是门也没有。</p>
要找师傅,人家还不一定收,况且每派都有每派的解释,你得看科举采用哪种解释。</p>
大明虽有官方释读,但现在是啥时候了?早就形同虚设,你得看科举是谁负责,陛下的师傅又是谁,要按照人家解释来。</p>
但小说完全没这顾虑嘛,图得就是一个爽,买回家教孩子认字也成啊。</p>
鄙人不才,虽然屡次落榜,但也是个岁贡生,正儿八经在朝堂混过的。</p>
在小说里不经意的穿插四书五经的句子释意,咱也算半个人师了,真有平民子弟考上科举,还得称呼咱一声“业师。”</p>
“嘿嘿,”吴承恩想着想着就傻乐起来,吴锐还以为儿子屡试不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