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冰求鲤只告诉你,他看见两条鱼跃出水面,连忙脱下衣服包裹着,光着身子往家跑。</p>
但他忘了告诉你,岸上有奴仆家丁数十人,这个拿着貂衣、那个抱着暖炉,还有人在岸边热着姜汤。</p>
元朝。</p>
郭守正准备将24位古人孝道故事编撰成书。</p>
“二十五孝!”</p>
古人的事只是口口相传,真假不得而知,但这天幕可是人人都能看见,做不得假。</p>
并题文:“有童子,姓李,名士博,年十岁。其父早亡,家贫甚,母有疾而痴,又有二幼姊,生计艰难。</p>
士博入乡学,学中有膳以济贫生。一日,师见士博拾同窗弃骨而食,怪之。乃潜察焉,乃知士博每以午膳奉母,己则食同窗残羹剩骨。</p>
午时,士博常蹲于校门,母立于外。其孝行纯笃,闻者皆动容。师感其德,传其事于乡里。众人赞曰:‘此子虽幼,然孝心如斯,真乃人中之杰,乡之典范也。’</p>
夫士博,处困境而不屈,怀孝义而不馁。以十岁之龄,行大孝之举,诚可嘉也。愿其德馨远播,励后人以孝悌,扬中华之美德。”</p>
大明,应天府。</p>
“免费的午饭?”</p>
老朱感叹道:“后世当真富裕啊。”</p>
洪武二年,老朱下令在全国广泛兴建学校:令郡县皆立学校,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p>
各府、州、县都纷纷行动起来。政策当然是一刀切,府级学校,学生定额为四十人,州级三十人,县级二十人。</p>
虽然老朱秉性吝啬,但在教育上,朱元璋还是挺大方的。</p>
府、州、县各级学生,都可以享受国家补帖,每人给米六斗,额外还有鱼肉供应。京师的太学学生待遇更好,国家包发校服,包供食宿。</p>
结了婚的,还可以带家眷入学,家眷们的生活供应,由马皇后亲自负责。</p>
学生们离家日久,老朱还给他们发新衣服一套,路费钞五锭,让他们回家看望父母,过春节、元宵,还有过节补助金。</p>
但这是优中选优的学生,并不是说你是个适龄儿童就可以进去读。</p>
就这,老朱虽然从未克扣资金,但每每想到都心痛啊。</p>
无怪乎老朱感叹,后世十四万万人,还有九年义务教育,还有免费的餐食。</p>
干过教育才知道,教育是很花钱。</p>
“后世还真是有魄力。”</p>
老朱在思考,后世到底是怎么说服或者强迫文人阶层同意此项的,还能不从中作梗。</p>
县学、社学已经是老朱把刀架脖子上通过的律令,就这……还得保证他们弟子优先入学、录用老师得参考他们意见。</p>
文人不一定能成事,但坏你事,那是手拿把掐。</p>
“唉……”老朱一声暗叹,即便大明有数不尽的金银、吃不完的粮食,能实行义务教育吗?</p>
念及此处,老朱微不可察的摇摇头。</p>
门都没有,除非把文人都杀光。</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