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洛皮斯城后,华朝将巴尔扎塔被处死的消息广泛传播,犹如一股寒风,迅速席卷了帕提亚帝国的每一个角落。</p>
这不仅是对巴尔扎塔个人抵抗华军的惩罚,更是华朝向帕提亚帝国剩余城市守将发出的一记警钟,意在明确告知:面对华朝的大军,投降宜早不宜迟。</p>
若等到华军兵临城下,战鼓雷动、大炮轰来之时再思投降,那便为时已晚。如此行为,不仅浪费了华军的宝贵炸弹与精力,更是对华朝威严的公然挑衅,必将受到严厉的追究与不可饶恕的惩罚。</p>
华朝此举,意在树立一个鲜明的榜样,让帕提亚帝国的将领们深刻认识到,唯有早日投降,方能保全自身与部下的性命,更有可能获得华朝的优待与重用。</p>
正如丁零国的国王孛尔金,他明智地选择了在华朝大军到来之前投降,不仅保住了性命,更被委以重任,担任丁零州的州长,成为了华朝治下的一方诸侯。</p>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坚昆国的结局。</p>
该国国王赫炎戈因骄傲自大,负隅顽抗,以为能利用山川地利挡住华军的进攻,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整个国家也被华朝拆分为几个郡,并入丁零州管理,彻底失去了独立与尊严。</p>
这一惨痛的教训,无疑是对那些仍心存侥幸、试图以武力对抗华朝的将领们的沉重打击。</p>
华朝通过这“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既展现了其宽容与仁慈的一面,也彰显了其严厉与果决的态度。如此策略,旨在从心理上瓦解帕提亚乃至罗马将士,以及其他小国、部落人们的抵抗意志,让他们在面对华朝的大军时,能够明智地选择早日投降,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流血与牺牲,为华朝的征服之路铺平道路。</p>
在波斯湾的北端,查拉塞尼王国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帕提亚帝国的版图上,作为帕提亚帝国的附属国,它凭借其紧邻波斯湾的得天独厚地理位置,发展起了蓬勃的海洋贸易。</p>
这片海域不仅是连接东方与帕提亚帝国内陆的重要航道,更是查拉塞尼王国商业繁荣的基石。王国的港口船只往来如织,满载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奇货物,使得王国经济昌盛,民众生活富足。</p>
近年来,查拉塞尼王国与大月氏、天竺以及遥远的华朝之间,海洋贸易的纽带愈发紧密。不仅如此,帕提亚帝国内部的多个城市也依赖于查拉塞尼作为对外贸易的中转站,这使得王国的地位更加显赫,财富如潮水般涌入,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p>
然而,好景不长,自去年华朝突然中断了与查拉塞尼的粮食贸易以来,王国的命运开始急转直下。原本充裕的粮食储备逐渐见底,而宗主国帕提亚及周边各国、部落也因自身需求紧张,无法伸出援手。一时间,查拉塞尼国内粮价飙升,如脱缰的野马般难以控制。</p>
即便偶尔有胆大的走私商人,冒着被华朝海军巡逻舰发现的风险,从天竺偷偷运来粮食,那高昂的价格也让普通民众望而却步。这些走私粮食如同无价之宝,不仅掏空了查拉塞尼百姓的腰包,更让王国的经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民众手中的金银币和华朝纸币都在不断变少,粮价却仍在不断攀升,仿佛要将整个王国推向深渊。</p>
当华朝发起西征的号角响起时,查拉塞尼王国的粮价已经飙升到了令人瞠目的高度,与华朝相比,竟高达数十倍之多。在这场无情的饥荒中,许多底层贫民和奴隶因无力购买天价粮食,只能无奈地面对死亡的降临。他们的身躯在饥饿的折磨下日渐消瘦,最终化作了这片土地上最悲惨的注脚。而查拉塞尼王国,这个曾经繁荣一时的海上明珠,此刻也笼罩在了饥饿与绝望的阴影之下。</p>
太平卅一年(224年)四月中旬,春日的暖阳照耀着波斯湾的碧波,却掩盖不住即将到来的风暴。华朝海军印度洋舰队的旗舰——徐州号战列舰,如同一头雄壮的海兽,率领着三艘巡洋舰、十多艘炮艇以及满载物资与士兵的运输舰、登陆艇,缓缓驶入了查拉塞尼王国滨海重镇努西斯帕的海域。海面上,舰旗猎猎,炮口森严,彰显着华朝海军的赫赫威名与不可一世。</p>
努西斯帕,这座坐落于波斯湾畔的繁华都市,不仅是查拉塞尼王国除首都之外的咽喉要地,更是其经济、军事的双重枢纽。因此,这座城市的首席执政官之位,绝非等闲之辈所能觊觎,而是由国王加拉因的妻弟卡里姆亲自坐镇。卡里姆这位外戚重臣,不仅是国王的亲戚,更是其最信赖的心腹,权倾一时,位高权重。</p>
然而,当那庞大的华朝舰队出现在海平线上时,卡里姆的心中却泛起了复杂的涟漪。他望着那遮天蔽日的庞大舰影,心中虽有惧意,但更多的却是对国王姐夫的忠诚与畏惧。他深知,若轻易献城投降,等待他的将是国王无情的极刑,还要连累家族覆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