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整天马不停蹄的忙碌,终于完成了对西湖灵源的详尽调查。此时夜幕已然降临,要不是按图索骥跟着情报中记录的灵源地址调查,恐怕今天完不成对西湖周边灵源的调查。</p>
况且只需要记录这些历史遗址中灵源的气息,不用像游客一样细致的游览。</p>
对于夏先衍来说,他所需做的便是大致掌握这处诞生遗迹的悠久历史便足矣,其余工作皆交由那神秘而强大的华夏守护之灵来处理。</p>
华夏守护之灵只要到达灵源的范围内就可以记录下灵源的气息。</p>
当晚,众人选择留宿于西湖景区之中,如此一来既能让疲惫不堪的夏先衍得到充分休憩,其他人又可趁着夜深人静之际潜心修炼。毕竟此地灵气浓郁,环境清幽宜人,实乃修行者梦寐以求之所。</p>
次日清晨,阳光洒落在宽阔的钱塘江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众人怀着期待的心情再次来到钱塘江江畔,在与富春江两江交汇不远的地方,静静地坐落着一座美丽而神秘的湖泊——湘湖。</p>
湖水碧绿,倒映着周围的青山绿树。而就在这湘湖之中,隐藏着一处远古的遗址——跨湖桥遗址。</p>
跨湖桥遗址位于浙江萧山湘湖景区,是远古文明的重要遗址,比河姆渡文化更早,距今8000左右。遗址中发现大量陶器、石器、木器和独木舟等,展示了古人制陶、造船技术。</p>
陶器是跨湖桥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遗物之一。这些陶器形态别致,色彩丰富,既有日常使用的碗、盘、罐等生活器皿,也有祭祀用的礼器。它们的制作工艺精湛,显示了当时人类已经掌握了相当成熟的制陶技术。</p>
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一艘被誉为“华夏第一舟”的独木舟。这艘独木舟长达75米,宽约15米,由整根树木挖空而成</p>
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稻谷米的遗迹,这表明当时的人类已经开始种植水稻,这是华夏古代农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其有机质文物保存良好,遗存的茎枝类草药对研究华夏中草药的起源尤其是煎药起源具有重要价值。</p>
跨湖桥遗址还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漆弓、华夏最早的“草药罐”、华夏最早的慢轮制陶技术、华夏最早的水平踞织机。跨湖桥遗址发现的家猪是华夏迄今为止发现的南方地区最早的家猪。</p>
八千年的回响——跨湖桥文化</p>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的造型形态,从“独木舟”中获得启发,建筑整体以船为造型,从平面形态到立体面造型都采用了“舟”形的形态组织。博物馆像一叶轻舟,泊在浩瀚的时空中。“跨湖桥文化”是华夏先民留下的巨大财富,博物馆的建成启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八千年文明史的平台”。</p>
诞生的灵源以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为圆心,扩散至湘湖之中,然后又融入周围,自灵源诞生的灵气不断的滋养着周边的居民。</p>
接下来就是余杭的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良渚文化灵源诞生之地——良渚古城遗址。</p>
良渚之名,寓意着“美丽的水中之洲”,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坐落在浙江省余杭市那河网如蛛网般交织密布的平原地带。</p>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首先在良渚镇一带发现并发掘了多处史前遗址。1959年,以良渚遗址为命名地的良渚文化被确认,成为华夏5000年文明史的重要见证。</p>
良渚古城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华夏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良渚古城是华夏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p>
良渚文化对其后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发展拥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可实证华夏文明的发展特征—多元一体,并真实、完整地保存下来,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东亚地区史前大型聚落遗址。</p>
五千年前,华夏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建设起了一座规模巨大的城市,成就了灿烂的史前稻作文明。良渚古城规模宏大,内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9道城门中,有8个水门,古城内河道密布,四通八达。陆续发现的灌溉面积可达100余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p>
考古学家在反山王陵,出土了象征信仰和制度的系列玉器,包括迄今为止个体最大、重达65公斤的玉琮王。在池中寺遗址,发现近20万公斤的炭化稻谷遗存,这些稻谷仿佛在诉说着昔日良渚古城的繁荣昌盛,展现出了其充足的粮食储备以及发达的稻作农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