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心里是非常不愿意招降高定,他可是自己获取越巂太守的最大对手。</p>
但他也不能为了一己之私,给平叛大军带来很大的战损。</p>
他也不想和诸葛亮这个如兄长般爱护自己的上司唱反调,况且能够不战而胜,招降高定的一万多精锐,当然是好事。</p>
他斟酌了一下说词,先是附和诸葛亮的招降方案,说了一大堆招降高定军队的好处。</p>
最后,马谡话锋一转,轻飘飘地说道:“高定恣睢,两次叛乱,影响极坏,难保他不会再次叛乱,招降高家是必须的,而招降高定个人则是弊大于利;李益领军投降,等于整个李家已投降,但李求承伏杀龚德绪太守,也不宜招降,必需要惩罚,方可震慑其他叛将。”</p>
诸葛亮也担心招降高定会给平叛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他当然听出了马谡话中之意,也觉得所说有理,就对马谡说道:</p>
“幼常,高定不死,很难招降其部下万余精锐,而要在战场上杀死高定,我军自身的战损太大了,但接受高定的投降以后,再追求他叛逆罪责处斩,不是王道,信义不着,于平定南蛮叛乱很不利,你可有两全之策?”</p>
马谡一直致力于改变自己夸夸其谈的性格,因关系到未来的升迁之路,尽管他对斩杀高定早就有了详细的计划,但他只是简单说了一句:“可先杀高定而后招降。”</p>
杀了主帅再招降其部下,本是各大势力的惯常做法,主要是防止收降的军队在首领的带领下叛乱。</p>
诸葛亮的治国主张是法、礼并用,威、德并行,强调“训章明法”、“劝善黜恶”,亦即以法为体,着重公平客观原则;以德为用,着重教化为本。</p>
马谡的提议,也是恩威并用,符合诸葛亮的理念。</p>
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意见,决定继续执行实战练兵,还是釆用十面埋伏阵对付高定。</p>
斥候送来了高定大军的行程,诸葛亮武二年(222年)刘备夷陵之战战败,损失几万余人。</p>
阎芝很快征集五千人马,派马忠带领,为皇帝补充兵员,刘备非常高兴,马忠也得到了刘备的赞赏。</p>
这次诸葛亮出征,其实不缺冲锋陷阵的战将,他带上阎芝、蒋琬、杨仪、樊建、董厥等人,主要是挑选出优秀的后勤行政管理人才,旨在进攻雍凉之时,攻陷敌方城池以后,能够快速安定、收拢当地百姓的人心,为完全占领打下基础。</p>
阎芝和高定双方兵力相差很大,如果是在开阔地交战,绝对是全军覆没的下场。</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