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大宋朝堂之上大多是软骨头,深惧多年来金国的淫威欺压,也早已习惯了对金国卑躬屈膝,遇上这事,除了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跟着金国对付蒙古,就算是剩下的人,也大多只是希望观望,真要说去跟蒙古联合的,可不多!</p>
只是怕被反对派扣上“卖国”的帽子,那帮人一直不敢说出来罢了。</p>
而金国自己也太过作死,危机之下不思拉拢大宋,反而提出“北失南补”这种荒谬的口号进攻大宋,两面树敌,这跟大宋成了交战状态,大宋那帮想跟着金国混的官员们就只能住口了。</p>
而随着时间推移,大宋民间却有一股呼声渐渐泛起,乃是希望与蒙古结盟,灭掉金国。</p>
毕竟两国多年世仇,那靖康之耻且不谈,光是这些年百姓被金人欺压的怨气也早就已经到达一个极高的临界点了,一点就着!</p>
什么,听闻金国北面居然有一个叫蒙古的国家,能把嚣张的大金打得节节败退?</p>
什么,那蒙古还打算与大宋结盟灭掉金国?</p>
那还等什么,朝堂上那些吃人饭不干人事的官老爷们,这么大好的机会还不抓住?</p>
……</p>
一些新进入朝堂的热血官员,或是那些读书读傻了的迂腐之辈,也赞同这股民意的观点,对其大力支持,推波助澜,或者干脆就被这民意裹挟,终于是形成了另一股势力,与亲金派分庭抗礼。</p>
再加上那些想着中立观望的,三方势力纠缠来去,把朝堂搅得乌烟瘴气。</p>
讽刺的是,从历史上看,联金抗蒙才是大宋唯一生路,但这“正确”的一方,却主要是由奸臣、媚金投降派等组成,反倒是想要联蒙灭金的那一派,相对来说廉洁热血得多,在民间的名声,也要好得多!</p>
……</p>
这宋宁宗就眼睁睁看着几方势力在朝堂上争来争去吵闹不休,始终不发表意见,想来是抱着不偏不倚,却让双方互为制肘的想法,借此巩固自身皇权的帝王心术。</p>
对于蒙古来的使者,自然是好酒好菜小心伺候,但是绝口不提对于结盟之事答应与否。</p>
因为咸鱼的性格,再加上眼光不够,他看不出这大国博弈中的凶险,反倒觉得眼下金国与蒙古势同水火,对大宋来说却是左右逢源,可以待价而沽,自然心中轻松而得意。</p>
今日宋宁宗来了兴致,便将此事抛了出来,叫太子赵竑与赵与莒分别发表一下对局势的看法。</p>
太子赵竑这表现颇为精明油滑,洋洋洒洒一大通发言下来,固然是引经据典文采不凡,但是细思却除了赞扬宁宗执政的成熟之外,并无实质上的内容,对于到底是联蒙灭金,还是联金抗蒙,更是毫无主张。</p>
这实际上便是延续宋宁宗目前的做法,冷眼旁观两不相帮,且让两方僵持,能拖就拖。</p>
赵与莒也甚是乖觉,有太子这榜样在前,自然也是跟着歌功颂德,两不得罪。</p>
一听太子与沂王,均是对自己的治国之术大加推崇,宁宗皇帝听得龙颜大悦,志得意满,一列赏赐流水般下来,弄得个宾主尽欢。</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