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出鞘颈后凉,万里跋涉试锋芒。昔日劈山今斩浪,功成明月照大江。 </p>
战鼓响,旌旗扬,长枪指处血茫茫。他年安享太平乐,谁记今朝不归郎? </p>
提起打仗谁都不缺勇气,但是谁都得先讲个前提条件,有没有兵、有没有将、有没有钱、有没有粮。 </p>
苏烈不一样,苏烈打仗不讲条件,只讲一个让不让我去打,只要你肯把我放出去,拿什么打、怎么打,这些就不用你操心了。打仗的事,那不是我的活吗? </p>
别人还在考虑这仗能不能打的时候,苏烈已经站出来请战了,他深深地知道跟同行竞争,速度一定要快。 </p>
大唐的朝堂上最不值钱的就是武将,最不缺的就是会打仗的,有仗就赶紧抢得了,还考虑什么条件成不成熟,好打的仗轮得到你啊?早被抢没了。 </p>
苏烈着急把仗先抢到手,赶紧站出来表态,他多一个字的废话都不说,就干干脆脆的四个字“苏烈,请战!” </p>
“好!”李泰来了个比他更干脆的,直截了当就一个“好”字,态度斩钉截铁般果断。 </p>
多说无益,磨磨叽叽、唠唠叨叨没有一点意义,什么千思万虑、斟酌再三完全地用不着,打与不打根本就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p>
允许考虑的只有“怎么打”,没有“打不打”,打是坚决的、是必须的,是毋庸置疑的。 </p>
李泰也站了起来,他目光炯炯地扫视了一圈,最后坚定的目光落在了苏烈的身上,满脸都是赞许的微笑。 </p>
“不愧是苏定方,”李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此一战不只要为我大唐扩土开疆,更要狠狠地扬我国威。不只要把外敌打败,更要打服、打怕,让他们永远不敢生出觊觎我华夏的野心。” </p>
李泰都没说大唐,他说的是华夏,对内他可以接受唐、宋、元、明、清随意地变幻,对外他接受不了屡屡的外敌入侵。 </p>
李泰的言语并不狠戾,嘴角眉梢却挂着浓得化不开的郑重,苏烈缓缓地抱拳,掷地有声地答了一个字:“是!” </p>
“讨伐百济之事实乃势在必行,众卿无需多议,如有破敌良方尽管道来。” </p>
李泰懒得听别人劝阻这件事,直接告诉他们这仗是打定了,如果你们非要说话不可的话,就说说怎么打。 </p>
群臣见李泰的态度如此的强横,本来打算劝阻两句的也就闭了嘴,关于如何作战,这个自然不必多说,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则不谋其政。 </p>
既然没有了不同的声音,早朝也就到了散朝的时候,齐公公一声高喝,群臣们便井然有序地散去了。 </p>
出门可以抬腿就走,出征不行。出征必须得有个准备的时间,通常情况下这个时间都很长。 </p>
大战有准备数年之久的,小战也得根据路途的远近分配战略物资,一般也得准备个数月,而这一次李泰给出的时限却仅仅只有十天。 </p>
百济的内乱已经开始了,做为前去平叛的队伍,你要是去的太晚了,那还有什么意义? </p>
苏烈下朝直接把黑齿俗谚请到了他的家里,展开地图向黑齿俗谚询问一些百济的现状问题。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