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想要太平,可太平哪是想出来的?唯有战才能真正的止战,不打几场硬仗,哪有人会臣服于你?</p>
唯有你强大到没人敢与你为敌,天下才能真正的太平。</p>
谁都想要盛世,可盛世哪是苟出来的?唯有刀锋之上赢得了尊严,才能真正的发展经济,军事上展现不出肌肉,哪有人敢跟你谈生意?</p>
天下太平是一切国计民生的基础,再鲜艳的花朵离开了土壤也没有办法芬芳。</p>
李世民说的很清楚,既然早晚都要打,那就趁早打,自己去打,把战之罪归结到自己身上,给李泰留下成就英明之主的机会。</p>
如果自己打赢了,自然是最好的局面,李泰就可以坐享其成,在胜利的基础上带领着大唐走向更为辉煌的盛世。</p>
如果自己打输了,那也为东征探了路,打仗就有消耗,自己就算输,对方也赢得很惨吧?</p>
那时李泰再以“承父志”为由继续东征,也符合天理人情,民怨会少,赢的概率也会大大的增加。</p>
况且如今的大唐就算输到底,高句丽现在也还没有能力打到大唐的国土上来,这是输得起的仗,没有理由怕,没有理由不打。</p>
最重要的是不可能不打,这根本就没有退路可言。一山难容二虎,如果高句丽像薛延陀、回纥那般弱小,那暂时可以不予理会。</p>
高句丽之于中原,就好比是迦太基之于罗马、满清之于明朝,是个极为强大的隐患,他有实力也有潜力。</p>
他的强大令中原王朝寝食难安,这根钉子是必须要拔的,区别就是什么时候拔、由谁来拔。</p>
李世民一句话说出口,长孙无忌沉默了很久,东征的意义不需要多讲,他比谁都清楚。</p>
他以为李世民是急于求成才想要不计代价的尽早东征,没想到李世民是为了给李泰铺路。</p>
“陛下,国事不该掺杂私情,既然你明知民心厌战,何不多缓几年?再说你又怎么知道,惠褒打仗一定不行呢?”</p>
长孙无忌手抚着地图,眼看着地图,说道:“你只知战之罪由你来担,难道就不知,战之功也被你揽入怀中了么?”</p>
李世民当然知道李泰身上一丁点战功也没有,更知道李泰需要有战功,但是东征这事真的不能拖到让李泰去打。</p>
李世民考虑的是打赢了的话,大唐也会因此一战而衰落不少,李泰只要发展经济、与民休养就可以搏得一代贤主的美名。</p>
打不赢的话,李泰若是就此罢战,那就是在修正父亲的过错,会赢得更大的民心,李泰若是继续东征,那就是继承父志,也能搏得一代贤主的美名。</p>
东征不是一时意气,李世民是经过前思后想、左算右虑之后才下的决心,打与不打这已经不在商讨的范围之内了。</p>
为了给儿子留下一个更好的局面,他豁出去拼了,拼上一生胜多而败少的战绩、拼上以舟水喻君民的盛誉、拼上因好大喜功而穷兵黩武的恶名。</p>
李世民微眯着眼睛,脸上没什么表情的看着地图上高句丽的位置,许久才慢慢的吐出一句:“且倾老壮力,不遗后世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