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接连两次在鸦片战争中惨败,让各朝古人唏嘘不已。
大家了解到雍正的事迹后,才明白大清帝国有多么的强大,也难怪主播会说大清帝国是历朝历代中皇权达到顶峰的朝代。
可就是如此强大的大清帝国,却被外国侵略者按在地上摩擦,想想也是悲哀。
各朝的统治者倒不是同情清朝的遭遇,而是难免有一种类似兔死狗烹的感觉。
“顾命八大臣和两宫太后形成三角制衡关系,谁也别想一家独大,确保载淳顺利接班。”
结果战争都快结束一年时间了,咸丰还一直留在承德,直到最后病逝。
刘彻:朕要是没有记错,清政府就可以下发执行了,不需要经过顾命八大臣的同意。”
“表示事关重大,待回京之后再召开廷议决策。”
“咸丰死后,肃顺深知,拟旨要想通过,必须先批红,再盖上御赏和同道堂两方大印才能生效。”
“周祖培等人联名上奏,建议改年号为同治,即太后、皇帝、亲贵大臣同治天下的意思。”
“因受宠不及载垣,因此排在,授予太子载淳同道堂印章。”
“不过在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之前,大清还发生了一件重大历史事件——辛酉政变。”
尤其是在大清晚期动荡不安的局势下,获得军队的支持就更显得重要了。
“载垣是十三阿哥胤祥的五世孙,与道光系宗室的共祖是康熙,关系非常疏远。”
原本应该忠于咸丰皇帝的八大臣,选择挑唆两宫太后,还要把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当傀儡。
“咸丰机关算尽,选了八个文官,全然无视军方的利益。”
“而一向好脾气的慈安此时也明显感受到了顾命八大臣的意图,这是赤裸裸的在挑衅自己。”
不过大家转念一想,这事也很正常。
“如此有悖先帝遗诏之举,要怎么向天下人解释呢?”
唯有如此,大清江山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从国内外的危局中挺过来。
“八大臣是咸丰生前指定的执政官,那么两宫太后能不能推翻咸丰遗诏,另寻听话的执政官呢?事实上还真的可以。”
现在有实力的势力全部站到两宫太后一边,顾命八大臣的末日马上就要来了。
“问题二,八大臣中没有内阁大学士。”
“三人密定计,然后恭亲王返回京城为政变做部署。”
想当初,年幼的顺治帝被多尔衮把持朝政,年幼的康熙帝被鳌拜把持朝政。
“而周祖培掺和进了八大臣与两宫太后的权力斗争,那就说明恭亲王在京城拉拢了朝中元老的支持,这对八大臣而言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号。”
“您也不用看,全部交给我们八个人处理就行了。”
“看完八大臣的履历,估计有一些人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11月9日,载淳在太和殿正式即皇帝位,宣布次年改元同治。”
安排顾命大臣最重要的,就是这些顾命大臣要能代表各方的利益诉求。
“二是僧格林沁,手下还有几千人。”
“所以杜翰被革职后遭到了恭亲王的报复,被流放新疆,后来也被赦免了。”
“估计是自觉时日无多,咸丰令人传旨,连夜召见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商讨继承人和未来大政安排的问题。”
“11月5日,周祖培拉着武英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刑部尚书一起上奏。”
他身为大汉的皇帝,最是清楚权力的诱惑力有多大。
他的本意是顾命八大臣没有政治根基,自然就会和两宫皇太后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即便想要大权独揽,也应该逐一消灭也是最佳方案。
“匡源后来定居济南,成为了文化界的名人。”
“肃顺虽然是皇族,但因为没有王位,因此被判处斩首。”
“也就是说,论实权,两宫太后比顾命八大臣要高。”
“八大臣中一个武将都没有,这就让当时手握兵权的兵部侍郎和僧格林沁很有意见。”
照他看来,顾命八大臣中有皇室宗亲,这明显就是想要篡位。
“9月5日,趁着祭拜咸丰的机会,恭亲王在承德避暑山庄与两宫太后秘密达成协议。”
“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咸丰思考再三,最终做出几个安排。”
“出发后没多久,慈安和慈禧借口小皇帝不堪路途劳顿,表示不想与大部队一起行进。”
如此一来,其他各方势力也只能老老实实的,不敢有丝毫异心。
“因为清朝是恩封爵位递降制度,越是靠近现任皇帝血脉的,掌握的爵位就越多,在宗室中的话语权就越大。”
“道光驾崩前,原本指定载垣、端华等九人为托孤大臣。”
“咸丰忌惮恭亲王奕,不希望他掌握实权,这可以理解。”
可如今看来,他还是小瞧了咸丰的胆小如鼠,连皇宫都不敢回去。
“因载淳年幼,故而同道堂印章由其生母慈禧太后掌管。”
“进京之后,慈禧不等喘口气,立即召见群臣。”
“另外咸丰还偷偷给慈安留了一道密旨,在密旨中咸丰明确说道,如果将来慈禧不老实,慈安有权将其诛之。”
他就不相信咸丰没有其他的宗亲,同年龄的兄弟肯定是有的。
要怪就只能怪咸丰识人不明吧,没有看清肃顺的野心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