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历史上最杰出的知识分子和贤臣诸葛亮。
怀着北伐中原、复兴汉室的未竟之志,离开了这个纷乱的世界。
诸葛亮是生于乱世,亲眼看到乱世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灾难。
诸葛亮所追求的兴复的汉朝,不是东汉末期黑暗的四分五裂的汉朝,而是追求光武帝刘秀初建东汉的那种统一的、蓬勃的、欣欣向荣的这种汉朝。
诸葛亮为理想而死,为信念而死,为承诺而死。
这是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从普通的老百姓、还是从大政治家这个角度来说,这都是最为可贵的品质之一。
自诸葛亮逝世以来,千百篇诗文讴歌他,无数的百姓颂扬他,遍布各地的文物古迹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沿着他的足迹,继承他的遗志,为中华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与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才能相比,他在执政蜀国期间的才能更加瞩目。
“身为丞相,诸葛亮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
“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的严格控制上。”
“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
“蜀汉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
“而益州旧为刘璋所统治,所以法令废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强。”
“刘备统治集团的强力介入,破坏了相当一部分人称霸西南的企图。”
“这种情况下蜀汉政权面对着来自益州旧势力的阻挠,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认为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
“而是蜀汉建立在律令长期废弛,导致官民混乱君臣无道,紊乱了纲纪。”
“诸葛亮说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六纪是指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叙,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
“与儒家崇礼治世的观点不同,诸葛亮认为国家的治乱兴衰的根源在乎法。”
“因此,诸葛亮一再告诫,反复强调法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了不以法治国的严重后果。”
嬴政:这个诸葛亮是一个大才,要是能来辅佐朕就好了。
他对诸葛亮越是了解,就发现诸葛亮越是对他的胃口。
诸葛亮带兵打仗厉害也就算了,没想到治理国家也这么厉害。
像诸葛亮这种综合型人才,看得他极为眼馋,迫切的想要收入囊中。
更让他看重的,是诸葛亮在品性方面的优秀表现。
有才华的人在他的大秦并不缺,可有才的同时能做到清正廉洁可并不多见。
总之,这个诸葛亮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他梦寐以求的丞相人选。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诸葛亮和他的执政理念是一样的,那就是以法治国。
据他所知,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推崇的以礼治世在后来的朝代大行其道。
而诸葛亮能够打破这种框架,意识到以法治国的重要性,这一点足可见诸葛亮的眼光之毒辣。
“在边疆治理上,诸葛亮重新划分行政区,增加郡的数量、大力推进郡县制。”
“并通过将地方态度恶劣的豪强迁往成都的策略,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
“同时,诸葛亮还笼络当地各民族首领以及大姓氏族,许以特权协助蜀汉政权统治蜀地南部地区。”
“诸葛亮推行少数民族与汉族官吏交流制度,增强蜀汉政权对南部地区的管理。”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先进的汉族农业技术,提高当地生活水平,并允许汉人前往少数民族地区生活。”
“另外,诸葛亮不仅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信仰,也利用当地人信奉鬼神的风俗,宣扬封建君臣关系,强化蜀汉政权的正统性。”
“蜀汉西北部生活着氐、羌两个民族,由于此处是蜀汉与曹魏的边界之地,诸葛亮希望与此处建立更有效的联系。”
“为此,诸葛亮实行以军事镇压为主、安抚为辅的边疆治理政策。”
“另外,诸葛亮还通过重用氐、羌民族中有较大威望的马超和姜维两位将军来加强氐、羌民族与蜀汉的关系。”
刘彻:诸葛亮的边疆治理策略,果然有其独到之处,或许可以借鉴一二。
虽说大汉边境最大的敌人是匈奴,但也不代表全国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安分守己。
现如今大汉正在对匈奴用兵,对于其他少数民族的趁机骚乱暂时顾及不到。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骚乱还威胁不到大汉,对于大汉来说,只是有些麻烦罢了。
但现在诸葛亮对待少数民族的策略倒是给了他启发,或许他也可以进行效仿,彻底解决边疆动荡的问题。
就大汉目前而言,对待边疆少数民族的策略较为温和,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高度自治的政策。
只要这些边疆地区不闹事,他就不会多加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