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伦船的改进
新港号船模确实有一种奇异的美感,这种美感对潘氏父子来说都是陌生的。毕竟巴尔的摩飞剪船要到两百年后才问世,目前就连它的祖宗北美纵帆船都还在荷兰纵帆船的娘胎里。
取消艏艉楼的平甲板设计降低了新港号的风阻,修长的船体和流线型的v型剖面给了它较低的水阻,尾部下倾的龙骨和后倾的桅杆带来了更高的纵向稳定性。
除了船身之外,更引人注目的还是巴尔的摩飞剪船那看起来协调性就很强的简洁帆装。
新港号两根桅杆上的主帆都是带驶帆杆的上缘斜桁帆,这种帆型可以说是人类操帆艺术的伟大结晶,比拉丁帆更灵活,比中式硬帆更轻便。
20世纪初,曾有一艘长达120米的七桅纵帆船托马斯·w·劳森号,七根桅杆的主帆全是上缘斜桁帆。这条排水量五千余吨的巨船,其全体船员竟然只有区区十六人。
当然新港号这类船只虽然被称作巴尔的摩飞剪船,但其实还只能算是飞剪船的前身,因为飞剪船那标志性的外飘曲线空心船艏还没有出现,船身的长细比也不如后来真正的飞剪船那么夸张。
不过太夸张的长宽比虽然有利于提升航速,但对纵向强度和侧向稳定性却会带来不利影响,尤其不利于进行侧舷齐射。
所以真正的飞剪船只适合当快速货船,就战舰来说,新港号这样的长宽比反而更合适一些。
站在17世纪的亚洲,要能一眼看出新港号是好船无疑是很要些灵性的,林海感觉眼前这个潘学忠很可能就是个天才,而且是,批准了关于造船厂建设的事宜,并且指定由潘大匠全权负责,有事可以直接向他汇报。
这天天气晴好,风向东北偏北,从淡水到基隆的前半段旅程需要戗风航行。
“总座,后桅上的这面三角帆,我觉得可以换成那条船上的那种主帆。”潘学忠说的那条船自然就是新港号,其主帆也就是带驶帆杆的上缘斜桁帆。
“能得总座提携,自然是犬子三生有幸。”潘大匠闻言喜不自禁,不过也有些疑惑,“总座也懂得造船吗?”
除开天气不佳和例行维护之外,如今的定远号基本就在淡水和基隆之间来回航行。顺带也从淡水往基隆运送一些物资,那边海陆两军上万人的后勤补给全靠淡水这头输送。
偏偏在没有舵轮的这個年代,风帆战舰的转向对后桅上这面三角拉丁帆的依赖性很强,正因如此其转弯半径必须要相当大才行。东山海战的时候,定远号就吃了这个亏,差点被刘香的火攻船得手。
“小子,你觉得这船的帆装要怎么改比较好?”林海站在艉楼甲板上,对潘学忠问道。
而且他知道什么样的船好,也只是在大面上,细节部分肯定还是有很多不清楚的。
“首斜桅上的帆装,我觉得也可以换成和那船差不多。”潘学忠完全是凭感觉在说,当然目前定远号的首斜桅帆装也确实是让人一言难尽。
此时的首斜桅顶端接了一段竖直方向的首斜桅上桅,两段桅杆上各挂一面方形的横帆,分别被称为首斜桅帆和首斜桅上帆,主要承担抬升舰首防止上浪,以及辅助转向的功能。
当然这两面帆要操作起来比后桅上的拉丁帆更麻烦,而且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一般来说是不会去动它的,所以辅助转向的作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后来可能是受到北美纵帆船的影响,首斜桅上桅被去掉了,横桁上的方形横帆也改成了支索上的三角形纵帆,同样可以起到抬升舰首和辅助转向的作用,不仅效果更好,操作也简单得多。
为了在舰首多挂这种支索帆,人们又顺着首斜桅的方向延伸出了一截三角帆杆,接着又再延伸一截首三角帆飞杆。对应支索上悬挂的纵帆就被称为首三角帆和首三角飞帆,加上支撑首斜桅的支索上挂的纵帆,舰首一般是三到四面支索帆。
“还有没有什么想法?”林海继续问潘学忠,他想看看这小子能不能想出在后面的支索上也挂纵帆,这在新港号船模上是没有的。
divcss=&ot;ntentadv&ot;“暂时没有了,总座。”潘学忠想了半晌之后,终于是摇了摇头。
“那我来告诉你,除了连到首斜桅上的支索之外,后面各桅之间连接的支索也可以悬挂纵帆。这可以更好的利用风力,对航向调整和航速提升都有好处,尤其是可以极大地改善迎风性能。”
林海接着笑道:“为了多挂一些支索帆,我甚至打算把三根桅杆都再加一截,每一截都要加上相应的支索来提供支撑,这样又可以多挂几张支索帆了。”
定远号的前桅和主桅是拼接的三段式,后桅则是两段式,其实完全还可以再拼接一段,挂上轻柔的极顶帆,这样可以吃到高处的大风。
极顶帆的高度可以做到五十多米,风速一般可以达到海面风的四倍,这是由层流原理决定的,越靠近海面的气流受到的摩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