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课堂上,何老师接着前一节课的内容,继续讲解舌诊相关知识。
只见他站在讲台上认真地说:“同学们,相比于观察舌质,看舌苔其实更有讲究,那好,接下来咱们就先谈谈舌苔的不同形态吧。”
话音刚落,何老师便直接打开投影仪放出了几张图片,并解释道:“我觉得啊,还是让大家直接通过图片来学习更为直观有效些。毕竟,许多情况下,你们得靠对比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果不其然,当两张舌苔照片出现在屏幕上时,差异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左边那张图里的舌头呈现出明显的红色,仅覆盖着薄薄的一层白色舌苔;而右侧图片中的舌苔则布满整个舌面,厚厚的白色将原本应有的红色舌体完全遮盖住了。
“看到了吗?同学们,左边这张显示的就是薄苔,右边这个则属于厚苔。”何老师一边讲解,一边用指着图片示意。
底下的学生们纷纷点头表示明白,这种一目了然的方式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其实就是李介宾说的,见底,不见底,见底为薄,不见底为厚。
舌苔厚薄反应了疾病的病程长短,以及病邪深浅,胃气有无。
一开始的表证,都是薄白苔或者薄黄苔,随着病程变长,邪气增多,舌苔就会越厚。
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舌苔厚了不完全是坏事儿,因为至少表示此时胃气还是充实的,一旦遇到病情危重,胃气衰败的时候,邪气虽多但舌苔可能全无。
而用药上也可以根据舌苔用药,厚苔,就可以用理气药、破气药、芳香化湿药,比如厚朴、枳实、藿香、佩兰。
尤其是那种经常口甜、口臭的,用芳香化湿药准没错。
何老师轻轻点了几下鼠标,屏幕上瞬间弹出了好几张图片。
左边那张图里的舌头看起来水嫩嫩的,仿佛能掐出水来;而右边那张则截然不同,不仅干巴巴的毫无光泽,甚至还能清晰地看见舌体表面那些粗糙的颗粒。
&ot;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润燥情况。&ot;何老师用手中的激光笔指着屏幕说道:&ot;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左边这张图片展示的就是典型的润苔,而右边呢,则是燥苔无疑了。&ot;
正常情况下,人的舌面应该是润泽的,既不会过于湿润也不会太过干燥,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这
种润苔表明人体内的津液并未受到损伤,如果出现异常,就可能意味着身体出了问题。在温病学领域,津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观察舌苔时首先要辨别其润燥程度。
如果水液太多,湿而滑利,甚至伸舌流涎,就是滑苔,表示有湿有寒,此时慎用滋阴药,像麦冬、甘草呀什么的,就不能乱用了。可以用温阳补气药,比如桂枝、黄芪什么的。
很多人现在赶时髦,网上到处卖的什么中药茶饮,她们自己也总喜欢捯饬几样中药泡茶喝,但是缺乏中医常识,不知道什么适合自己,其实完全可以对着镜子多看看自己的舌头,至少大体方向差不了太多。
然后就是燥苔了,望之干枯,扣之无津,为燥苔,由于津液不上承导致,多见于热盛伤阴、阴液不足,但要结合舌体判断,如果是红舌、绛舌,那就是热;
如果是淡舌、嫩舌,那小心了,有可能是阳虚不化津,比如口渴、小便不利的五苓散证,并非缺水,而是水湿不化,身体里有水但是病态的无法运输到身体各处。
何老师再次展示出两张照片。他解释道:“这张图片中的舌苔厚实且颗粒粗大,就像一堆豆腐渣一样堆积在一起,如果能够用工具将其刮除,则属于腐苔。
这种情况相对较为少见,但通常与阳热过盛有关,可能由痰浊、食积以及胃肠瘀热引起。
另一张图片则显示出一种舌苔细腻而紧密,无法刮去,表面覆盖着一层黏液,这就是腻苔。
它更为常见,多数时候表明脾脏功能失调,导致湿气和浊气在内积聚,同时阳气受到阴气邪气的压制所致。这种症状常出现于痰湿内阻、湿浊停滞等病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