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回医简?”人群中发出一声疑问,面面相觑,这是何方经典? 天回,二字,听起来就觉得霸气侧漏。 其实叫天回,是因成都地铁3号线修至天回镇时,挖出来的 还好,有个四川的同学回忆起来了,“那不是当初成都修地铁,挖出来的大墓里面起出来的东西嘛?据说是扁鹊的医书来着” “哇!真的嘛!” “有书么?我想看看。” “我也想起来了,不过那都是一几年的事情了吧,后面一点音信都没了,我还以为是假新闻呢” “刚刚百度了一下,今年出版了呀!” “怎么等了那么久,等得我花都谢了!” “咦,刘老师手里拿本,是不是就是” “天回医简!” 老刘看着一帮不争气的学生,再看看一边的李介宾,心里在想,如果有个天平称一下,不知道他们加起来跟李介宾比起来,谁更重? 他还在想着,随手把那本a4纸打印的东西递给了身边眼巴巴看着的同学。 “这什么呀?看不懂呀。” “给我看看,敝昔曰,五臧(藏)九徼(窍)十二节,皆鼌(朝)于气?怎么感觉有点耳熟?” “那不是《内经》里面的生气通天论吗?”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书籍在这帮研究生手里传递着,大家都是大概看了一眼,大部分是看不懂的,不仅不是白话,不是简体,甚至还不是繁体,这玩意儿怎么能看懂呢? 这下他们知道为什么一几年就挖出来的东西,现在才整理好。 上千只杂乱无章的竹简,历经千年岁月,需要用特殊的技术保护,清理,识别上面的字。而上面的字可不是什么繁体字,而是更为古老的字体,而且还不统一,需要专门的人来破译。这还没完,要知道这些竹简可是一根根的,上面的字还要玩连连看,将其联系在一起 所以小说什么,误入墓穴,得到神功,一看就懂,一练就会这种情况,只能存在网文小说里了。 随着大家都看了几眼后,新的疑问,或者猜测出现了,这帮人毕竟是经历过正规的五年八年中医教育的,一些常识还是具备的,眼光也不差。 “这难不成是《黄帝内经》的渊源?” 老刘暗自点头,看看,就连学生都能看出来,实锤了。 “可是《黄帝内经》不是黄帝岐伯的书吗?而这《天回医简》不是说是扁鹊的书吗?这” 这对于一帮接受过高等中医教育的人来说,是个巨大的冲击。 因为接受的教育是单一的,他们经过的考试,往往不会给” “所以说起来,这些医书也不算亡失,而是被同时代的其他医家所继承,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又不断的扩充,演绎就如同一颗大树的根系一样,不断的分化,不断的扎根大地。” “终于到了某个时代,开花结果,无数劳动人民的心血汇集成了我们中华医学的无上至宝——《黄帝内经》。” 考证这些医书是为了推演其来处去处,但是作为医者,太过纠结作者或锱铢必较,则是缘木求鱼。 比如说《魏史 华佗传》里面记载,华佗被曹孟德下令处死,他将自己的医书赠送给狱卒,说此书可以“活人”。 而狱卒不敢受,最后只能无奈烧掉。 现在有名为《中藏经》的医书,托名华佗,实际是其他医家所着,被证明是伪书。(也就是一作是假的,并不是内容是错的。) 而孙奇在《金匮要略》序中感慨,都说华佗的医书可以活人,应该就是“仲景的医方”了。 年代过于久远,这些名医们留下的宝贵成果也很难确定追认作者。 “可是,那又如何? 那些先贤们在创作之初,是希望名流千古,受万世敬仰吗?” 无论是刘大教授还是他的这些学生们,看着李介宾身上正道的光芒四射,有点不敢抬头。 “他们是最能体会到,千千万万个劳动人民才是一切医术的源头,他们尝遍疾苦,也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比渺小的。” “没有什么黄帝神农,人人都是黄底神农。” 李介宾如是说。 “莫管他什么黄帝岐伯!别在乎什么扁鹊华佗!医术归于每一个默默无闻的劳动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