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553章 诺奖两开花547

李谕忙好言相劝:“法不责众,最多惩罚几个带头的。” 何燏时也说好话:“他们还不懂事,没必要把事情闹大。”</p>

范源濂说:“何校长,虽然你现在还替学生说话,可经过这一事,教育部以及总统府恐怕得再次考虑要不要取缔北大了。”</p>

何燏时立马慌了:“万万不可!”</p>

范源濂叹道:“我改日找国会以及袁大总统商议一二,会把结果告诉你。”</p>

何燏时说:“总长一定三思!”</p>

他真的操碎了心,在职一年时间几乎全花在整顿校纪上。仿佛管理的不是全国大学之祖庭,而是热血高校。</p>

几个月后,教育部真的又动了取缔北大的想法,何燏时亲自给总统呈文:“办理不善,可以改良;经费虚糜,可以裁节;学生程度不齐一,可以力加整顿。而唯此一国立大学之机关,实不要遽行停止。”</p>

李谕也在呈文上签了名,同时调动舆论,才让教育部再次打消想法。</p>

真是没想到,进入民国后的短短两年,教育部已经两次要取缔北大……</p>

多灾多难呀。</p>

但这只是民国激荡风云中的一朵小浪花罢了,相比之下,此时南方终于爆发了更大的一朵浪花——二次革命。</p>

结果吗,其实不用多说,因为太失败了。</p>

完全是一次仓促的不成熟革命,南方的军事力量早就瓦解,毫无作战资本。</p>

全国的舆论甚至也站在袁世凯的一边,反对战争。就连赫赫有名的云南都督蔡锷都站出来公开反对二次革命。</p>

在悬殊的军事力量对比之下,短短两个月二次革命就惨败。</p>

同时导致国党辛辛苦苦积累的资本彻底报销,国会议员也被抓了个干净,再无牵制袁世凯的能力。</p>

如此惨重的失败国党始料不及,更讽刺的是,辛亥革命后,真正统一的中华民国也就是在“二次革命”后袁世凯统治下的两年。</p>

只能说,在列强环伺、国弱民穷的险恶局势下,集权确实能给国家带来一定的稳定局面。也因此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时,反而获得了民众一定程度上的支持。</p>

历史总是如此耐人寻味。</p>

而历史绝不会犯错,犯错的永远只会是人。</p>

这朵不大不小的浪花没有对京城造成太大影响,在家中研究论文的李谕又收到了一封从瑞典寄过来的信。</p>

打开一看,好家伙,诺贝尔委员会已经提议把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授予昂内斯以及李谕两人,原因自然是超导和抗磁性的发现。</p>

虽然评委会还未彻底敲定,不过李谕很明白,八九不离十了。</p>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超导是个非常独立的“小门类”,物理学主流是量子力学、天体物理学、原子物理学。</p>

超导虽然神奇,但当下的物理学完全无法解释(一百年后仍然解释不清),而且根本不可能推广应用,毕竟低温条件太苛刻。</p>

不过超导方面的发奖历来却很迅速。</p>

1911年超导刚发现,两年后就发奖。</p>

1986年常温超导发现,也是第二年1987年就发奖。正是这次发奖,让我国科研人员吃了一次大亏。因为我国就在1987年发现了更加出色的超导材料。</p>

咱们在超导领域还是挺厉害的。李谕涉足超导,就是估计着好好养生的话,能大概差不多活到那时候,一定要提前一两年把87年的诺奖也抢回来……</p>

——</p>

李谕回到京城后,照例去北大和清华上上课,现在学生水平提上来,他开始有意多培养拔高一下,尽自己可能帮助他们。</p>

清华这边一切顺利,去北大时又遇到了问题。</p>

李谕刚进北大校园,就发现一百多个学生举着条幅挤在了校长办公室门口,不住大喊:“辞职!辞职!”</p>

李谕找到工学教务长胡仁源,问道:“什么情况?”</p>

胡仁源叹道:“几天前何校长提出一条规定,将来所有学生想进入本科都要考试,不再有免试的特例。学生纷纷抗议,要让他辞职。”</p>

李谕头大无比,看来北大还是没有彻底解决校风问题。</p>

何燏时从人群中挤出来,大声喊道:“放肆!这里是校园,你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p>

几个带头学生嗓门更大:“凭什么不让我们免试进入本科,莫不成辛辛苦苦学了几年,连文凭都拿不到?”</p>

这时候的大学文凭相当值钱,堪比后世的博士,何燏时不让他们免试升本科,一下捅了马蜂窝。</p>

何燏时说:“如果没有达到学力,通不过考试,我为什么要让你们升入本科?这公平吗?”</p>

学生不依不饶:“之前的学生为什么直接就是本科?”</p>

何燏时说:“你们与他们不一样,你们……”</p>

学生根本不让他说下去:“不一样?不一样哪还有公平一说?你这是公然对抗民主共和精神!”</p>

何燏时气愤道:“难道你们想与不学无术的遗老遗少一样?”</p>

“我们只想知道大学里还有公平吗!”学生们的声音直接盖过了何燏时。</p>

他实在招架不住这种诡辩。</p>

李谕朝他伸了伸手,何燏时仿佛看见救星,立刻来到了李谕身边。</p>

闹事的学生拿着一张辞职字据,非要何燏时签字,李谕站出来说:“都退回去!”</p>

李谕在学术界的地位绝对位于第一等,学生们看到他后稍微安静下来,几个带头学生对他说:“李大学士,您评评理,为什么不让我们免试进入本科?为什么前清的学生毕业就有文凭?”</p>

“你们要个说法?”李谕问。</p>

“对,要个说法。”带头的闹事学生说。</p>

“好,我告诉你,”李谕说,“国家改革了,学校也要改革,如果不听校规,你们就是要被革掉的旧时代残渣。”</p>

“但为何前清招募的学生就可以本科毕业?”学生问。</p>

“他们毕业证写的是京师大学堂,你们将来写的是北京大学,根本不一样,”李谕说,“不要拿你们以为的公平来论证时代的公平,真要处处公平,还有那么多不平等条约?”</p>

带头的学生道:“您还是没有解释为什么不让我们免试!”</p>

李谕厉声说:“为什么?哪有这么多为什么!你们要是再多读点书,就没有那么多为什么了。很多问题,都是源于读书太少,想得太多!”</p>

李谕不再管闹事学生,带着何燏时开车前往教育部。</p>

教育部长范源濂知道原委后勃然大怒:“这帮闹事学生全要开除!”</p>

李谕忙好言相劝:“法不责众,最多惩罚几个带头的。”</p>

何燏时也说好话:“他们还不懂事,没必要把事情闹大。”</p>

范源濂说:“何校长,虽然你现在还替学生说话,可经过这一事,教育部以及总统府恐怕得再次考虑要不要取缔北大了。”</p>

何燏时立马慌了:“万万不可!”</p>

范源濂叹道:“我改日找国会以及袁大总统商议一二,会把结果告诉你。”</p>

何燏时说:“总长一定三思!”</p>

他真的操碎了心,在职一年时间几乎全花在整顿校纪上。仿佛管理的不是全国大学之祖庭,而是热血高校。</p>

几个月后,教育部真的又动了取缔北大的想法,何燏时亲自给总统呈文:“办理不善,可以改良;经费虚糜,可以裁节;学生程度不齐一,可以力加整顿。而唯此一国立大学之机关,实不要遽行停止。”</p>

李谕也在呈文上签了名,同时调动舆论,才让教育部再次打消想法。</p>

真是没想到,进入民国后的短短两年,教育部已经两次要取缔北大……</p>

多灾多难呀。</p>

但这只是民国激荡风云中的一朵小浪花罢了,相比之下,此时南方终于爆发了更大的一朵浪花——二次革命。</p>

结果吗,其实不用多说,因为太失败了。</p>

完全是一次仓促的不成熟革命,南方的军事力量早就瓦解,毫无作战资本。</p>

全国的舆论甚至也站在袁世凯的一边,反对战争。就连赫赫有名的云南都督蔡锷都站出来公开反对二次革命。</p>

在悬殊的军事力量对比之下,短短两个月二次革命就惨败。</p>

同时导致国党辛辛苦苦积累的资本彻底报销,国会议员也被抓了个干净,再无牵制袁世凯的能力。</p>

如此惨重的失败国党始料不及,更讽刺的是,辛亥革命后,真正统一的中华民国也就是在“二次革命”后袁世凯统治下的两年。</p>

只能说,在列强环伺、国弱民穷的险恶局势下,集权确实能给国家带来一定的稳定局面。也因此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时,反而获得了民众一定程度上的支持。</p>

历史总是如此耐人寻味。</p>

而历史绝不会犯错,犯错的永远只会是人。</p>

这朵不大不小的浪花没有对京城造成太大影响,在家中研究论文的李谕又收到了一封从瑞典寄过来的信。</p>

打开一看,好家伙,诺贝尔委员会已经提议把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授予昂内斯以及李谕两人,原因自然是超导和抗磁性的发现。</p>

虽然评委会还未彻底敲定,不过李谕很明白,八九不离十了。</p>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超导是个非常独立的“小门类”,物理学主流是量子力学、天体物理学、原子物理学。</p>

超导虽然神奇,但当下的物理学完全无法解释(一百年后仍然解释不清),而且根本不可能推广应用,毕竟低温条件太苛刻。</p>

不过超导方面的发奖历来却很迅速。</p>

1911年超导刚发现,两年后就发奖。</p>

1986年常温超导发现,也是第二年1987年就发奖。正是这次发奖,让我国科研人员吃了一次大亏。因为我国就在1987年发现了更加出色的超导材料。</p>

咱们在超导领域还是挺厉害的。李谕涉足超导,就是估计着好好养生的话,能大概差不多活到那时候,一定要提前一两年把87年的诺奖也抢回来……</p>

——</p>

李谕回到京城后,照例去北大和清华上上课,现在学生水平提上来,他开始有意多培养拔高一下,尽自己可能帮助他们。</p>

清华这边一切顺利,去北大时又遇到了问题。</p>

李谕刚进北大校园,就发现一百多个学生举着条幅挤在了校长办公室门口,不住大喊:“辞职!辞职!”</p>

李谕找到工学教务长胡仁源,问道:“什么情况?”</p>

胡仁源叹道:“几天前何校长提出一条规定,将来所有学生想进入本科都要考试,不再有免试的特例。学生纷纷抗议,要让他辞职。”</p>

李谕头大无比,看来北大还是没有彻底解决校风问题。</p>

何燏时从人群中挤出来,大声喊道:“放肆!这里是校园,你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p>

几个带头学生嗓门更大:“凭什么不让我们免试进入本科,莫不成辛辛苦苦学了几年,连文凭都拿不到?”</p>

这时候的大学文凭相当值钱,堪比后世的博士,何燏时不让他们免试升本科,一下捅了马蜂窝。</p>

何燏时说:“如果没有达到学力,通不过考试,我为什么要让你们升入本科?这公平吗?”</p>

学生不依不饶:“之前的学生为什么直接就是本科?”</p>

何燏时说:“你们与他们不一样,你们……”</p>

学生根本不让他说下去:“不一样?不一样哪还有公平一说?你这是公然对抗民主共和精神!”</p>

何燏时气愤道:“难道你们想与不学无术的遗老遗少一样?”</p>

“我们只想知道大学里还有公平吗!”学生们的声音直接盖过了何燏时。</p>

他实在招架不住这种诡辩。</p>

李谕朝他伸了伸手,何燏时仿佛看见救星,立刻来到了李谕身边。</p>

闹事的学生拿着一张辞职字据,非要何燏时签字,李谕站出来说:“都退回去!”</p>

李谕在学术界的地位绝对位于第一等,学生们看到他后稍微安静下来,几个带头学生对他说:“李大学士,您评评理,为什么不让我们免试进入本科?为什么前清的学生毕业就有文凭?”</p>

“你们要个说法?”李谕问。</p>

“对,要个说法。”带头的闹事学生说。</p>

“好,我告诉你,”李谕说,“国家改革了,学校也要改革,如果不听校规,你们就是要被革掉的旧时代残渣。”</p>

“但为何前清招募的学生就可以本科毕业?”学生问。</p>

“他们毕业证写的是京师大学堂,你们将来写的是北京大学,根本不一样,”李谕说,“不要拿你们以为的公平来论证时代的公平,真要处处公平,还有那么多不平等条约?”</p>

带头的学生道:“您还是没有解释为什么不让我们免试!”</p>

李谕厉声说:“为什么?哪有这么多为什么!你们要是再多读点书,就没有那么多为什么了。很多问题,都是源于读书太少,想得太多!”</p>

李谕不再管闹事学生,带着何燏时开车前往教育部。</p>

教育部长范源濂知道原委后勃然大怒:“这帮闹事学生全要开除!”</p>

李谕忙好言相劝:“法不责众,最多惩罚几个带头的。”</p>

何燏时也说好话:“他们还不懂事,没必要把事情闹大。”</p>

范源濂说:“何校长,虽然你现在还替学生说话,可经过这一事,教育部以及总统府恐怕得再次考虑要不要取缔北大了。”</p>

何燏时立马慌了:“万万不可!”</p>

范源濂叹道:“我改日找国会以及袁大总统商议一二,会把结果告诉你。”</p>

何燏时说:“总长一定三思!”</p>

他真的操碎了心,在职一年时间几乎全花在整顿校纪上。仿佛管理的不是全国大学之祖庭,而是热血高校。</p>

几个月后,教育部真的又动了取缔北大的想法,何燏时亲自给总统呈文:“办理不善,可以改良;经费虚糜,可以裁节;学生程度不齐一,可以力加整顿。而唯此一国立大学之机关,实不要遽行停止。”</p>

李谕也在呈文上签了名,同时调动舆论,才让教育部再次打消想法。</p>

真是没想到,进入民国后的短短两年,教育部已经两次要取缔北大……</p>

多灾多难呀。</p>

但这只是民国激荡风云中的一朵小浪花罢了,相比之下,此时南方终于爆发了更大的一朵浪花——二次革命。</p>

结果吗,其实不用多说,因为太失败了。</p>

完全是一次仓促的不成熟革命,南方的军事力量早就瓦解,毫无作战资本。</p>

全国的舆论甚至也站在袁世凯的一边,反对战争。就连赫赫有名的云南都督蔡锷都站出来公开反对二次革命。</p>

在悬殊的军事力量对比之下,短短两个月二次革命就惨败。</p>

同时导致国党辛辛苦苦积累的资本彻底报销,国会议员也被抓了个干净,再无牵制袁世凯的能力。</p>

如此惨重的失败国党始料不及,更讽刺的是,辛亥革命后,真正统一的中华民国也就是在“二次革命”后袁世凯统治下的两年。</p>

只能说,在列强环伺、国弱民穷的险恶局势下,集权确实能给国家带来一定的稳定局面。也因此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时,反而获得了民众一定程度上的支持。</p>

历史总是如此耐人寻味。</p>

而历史绝不会犯错,犯错的永远只会是人。</p>

这朵不大不小的浪花没有对京城造成太大影响,在家中研究论文的李谕又收到了一封从瑞典寄过来的信。</p>

打开一看,好家伙,诺贝尔委员会已经提议把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授予昂内斯以及李谕两人,原因自然是超导和抗磁性的发现。</p>

虽然评委会还未彻底敲定,不过李谕很明白,八九不离十了。</p>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超导是个非常独立的“小门类”,物理学主流是量子力学、天体物理学、原子物理学。</p>

超导虽然神奇,但当下的物理学完全无法解释(一百年后仍然解释不清),而且根本不可能推广应用,毕竟低温条件太苛刻。</p>

不过超导方面的发奖历来却很迅速。</p>

1911年超导刚发现,两年后就发奖。</p>

1986年常温超导发现,也是第二年1987年就发奖。正是这次发奖,让我国科研人员吃了一次大亏。因为我国就在1987年发现了更加出色的超导材料。</p>

咱们在超导领域还是挺厉害的。李谕涉足超导,就是估计着好好养生的话,能大概差不多活到那时候,一定要提前一两年把87年的诺奖也抢回来……</p>

——</p>

李谕回到京城后,照例去北大和清华上上课,现在学生水平提上来,他开始有意多培养拔高一下,尽自己可能帮助他们。</p>

清华这边一切顺利,去北大时又遇到了问题。</p>

李谕刚进北大校园,就发现一百多个学生举着条幅挤在了校长办公室门口,不住大喊:“辞职!辞职!”</p>

李谕找到工学教务长胡仁源,问道:“什么情况?”</p>

胡仁源叹道:“几天前何校长提出一条规定,将来所有学生想进入本科都要考试,不再有免试的特例。学生纷纷抗议,要让他辞职。”</p>

李谕头大无比,看来北大还是没有彻底解决校风问题。</p>

何燏时从人群中挤出来,大声喊道:“放肆!这里是校园,你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p>

几个带头学生嗓门更大:“凭什么不让我们免试进入本科,莫不成辛辛苦苦学了几年,连文凭都拿不到?”</p>

这时候的大学文凭相当值钱,堪比后世的博士,何燏时不让他们免试升本科,一下捅了马蜂窝。</p>

何燏时说:“如果没有达到学力,通不过考试,我为什么要让你们升入本科?这公平吗?”</p>

学生不依不饶:“之前的学生为什么直接就是本科?”</p>

何燏时说:“你们与他们不一样,你们……”</p>

学生根本不让他说下去:“不一样?不一样哪还有公平一说?你这是公然对抗民主共和精神!”</p>

何燏时气愤道:“难道你们想与不学无术的遗老遗少一样?”</p>

“我们只想知道大学里还有公平吗!”学生们的声音直接盖过了何燏时。</p>

他实在招架不住这种诡辩。</p>

李谕朝他伸了伸手,何燏时仿佛看见救星,立刻来到了李谕身边。</p>

闹事的学生拿着一张辞职字据,非要何燏时签字,李谕站出来说:“都退回去!”</p>

李谕在学术界的地位绝对位于第一等,学生们看到他后稍微安静下来,几个带头学生对他说:“李大学士,您评评理,为什么不让我们免试进入本科?为什么前清的学生毕业就有文凭?”</p>

“你们要个说法?”李谕问。</p>

“对,要个说法。”带头的闹事学生说。</p>

“好,我告诉你,”李谕说,“国家改革了,学校也要改革,如果不听校规,你们就是要被革掉的旧时代残渣。”</p>

“但为何前清招募的学生就可以本科毕业?”学生问。</p>

“他们毕业证写的是京师大学堂,你们将来写的是北京大学,根本不一样,”李谕说,“不要拿你们以为的公平来论证时代的公平,真要处处公平,还有那么多不平等条约?”</p>

带头的学生道:“您还是没有解释为什么不让我们免试!”</p>

李谕厉声说:“为什么?哪有这么多为什么!你们要是再多读点书,就没有那么多为什么了。很多问题,都是源于读书太少,想得太多!”</p>

李谕不再管闹事学生,带着何燏时开车前往教育部。</p>

教育部长范源濂知道原委后勃然大怒:“这帮闹事学生全要开除!”</p>

李谕忙好言相劝:“法不责众,最多惩罚几个带头的。”</p>

何燏时也说好话:“他们还不懂事,没必要把事情闹大。”</p>

范源濂说:“何校长,虽然你现在还替学生说话,可经过这一事,教育部以及总统府恐怕得再次考虑要不要取缔北大了。”</p>

何燏时立马慌了:“万万不可!”</p>

范源濂叹道:“我改日找国会以及袁大总统商议一二,会把结果告诉你。”</p>

何燏时说:“总长一定三思!”</p>

他真的操碎了心,在职一年时间几乎全花在整顿校纪上。仿佛管理的不是全国大学之祖庭,而是热血高校。</p>

几个月后,教育部真的又动了取缔北大的想法,何燏时亲自给总统呈文:“办理不善,可以改良;经费虚糜,可以裁节;学生程度不齐一,可以力加整顿。而唯此一国立大学之机关,实不要遽行停止。”</p>

李谕也在呈文上签了名,同时调动舆论,才让教育部再次打消想法。</p>

真是没想到,进入民国后的短短两年,教育部已经两次要取缔北大……</p>

多灾多难呀。</p>

但这只是民国激荡风云中的一朵小浪花罢了,相比之下,此时南方终于爆发了更大的一朵浪花——二次革命。</p>

结果吗,其实不用多说,因为太失败了。</p>

完全是一次仓促的不成熟革命,南方的军事力量早就瓦解,毫无作战资本。</p>

全国的舆论甚至也站在袁世凯的一边,反对战争。就连赫赫有名的云南都督蔡锷都站出来公开反对二次革命。</p>

在悬殊的军事力量对比之下,短短两个月二次革命就惨败。</p>

同时导致国党辛辛苦苦积累的资本彻底报销,国会议员也被抓了个干净,再无牵制袁世凯的能力。</p>

如此惨重的失败国党始料不及,更讽刺的是,辛亥革命后,真正统一的中华民国也就是在“二次革命”后袁世凯统治下的两年。</p>

只能说,在列强环伺、国弱民穷的险恶局势下,集权确实能给国家带来一定的稳定局面。也因此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时,反而获得了民众一定程度上的支持。</p>

历史总是如此耐人寻味。</p>

而历史绝不会犯错,犯错的永远只会是人。</p>

这朵不大不小的浪花没有对京城造成太大影响,在家中研究论文的李谕又收到了一封从瑞典寄过来的信。</p>

打开一看,好家伙,诺贝尔委员会已经提议把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授予昂内斯以及李谕两人,原因自然是超导和抗磁性的发现。</p>

虽然评委会还未彻底敲定,不过李谕很明白,八九不离十了。</p>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超导是个非常独立的“小门类”,物理学主流是量子力学、天体物理学、原子物理学。</p>

超导虽然神奇,但当下的物理学完全无法解释(一百年后仍然解释不清),而且根本不可能推广应用,毕竟低温条件太苛刻。</p>

不过超导方面的发奖历来却很迅速。</p>

1911年超导刚发现,两年后就发奖。</p>

1986年常温超导发现,也是第二年1987年就发奖。正是这次发奖,让我国科研人员吃了一次大亏。因为我国就在1987年发现了更加出色的超导材料。</p>

咱们在超导领域还是挺厉害的。李谕涉足超导,就是估计着好好养生的话,能大概差不多活到那时候,一定要提前一两年把87年的诺奖也抢回来……</p>

——</p>

李谕回到京城后,照例去北大和清华上上课,现在学生水平提上来,他开始有意多培养拔高一下,尽自己可能帮助他们。</p>

清华这边一切顺利,去北大时又遇到了问题。</p>

李谕刚进北大校园,就发现一百多个学生举着条幅挤在了校长办公室门口,不住大喊:“辞职!辞职!”</p>

李谕找到工学教务长胡仁源,问道:“什么情况?”</p>

胡仁源叹道:“几天前何校长提出一条规定,将来所有学生想进入本科都要考试,不再有免试的特例。学生纷纷抗议,要让他辞职。”</p>

李谕头大无比,看来北大还是没有彻底解决校风问题。</p>

何燏时从人群中挤出来,大声喊道:“放肆!这里是校园,你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p>

几个带头学生嗓门更大:“凭什么不让我们免试进入本科,莫不成辛辛苦苦学了几年,连文凭都拿不到?”</p>

这时候的大学文凭相当值钱,堪比后世的博士,何燏时不让他们免试升本科,一下捅了马蜂窝。</p>

何燏时说:“如果没有达到学力,通不过考试,我为什么要让你们升入本科?这公平吗?”</p>

学生不依不饶:“之前的学生为什么直接就是本科?”</p>

何燏时说:“你们与他们不一样,你们……”</p>

学生根本不让他说下去:“不一样?不一样哪还有公平一说?你这是公然对抗民主共和精神!”</p>

何燏时气愤道:“难道你们想与不学无术的遗老遗少一样?”</p>

“我们只想知道大学里还有公平吗!”学生们的声音直接盖过了何燏时。</p>

他实在招架不住这种诡辩。</p>

李谕朝他伸了伸手,何燏时仿佛看见救星,立刻来到了李谕身边。</p>

闹事的学生拿着一张辞职字据,非要何燏时签字,李谕站出来说:“都退回去!”</p>

李谕在学术界的地位绝对位于第一等,学生们看到他后稍微安静下来,几个带头学生对他说:“李大学士,您评评理,为什么不让我们免试进入本科?为什么前清的学生毕业就有文凭?”</p>

“你们要个说法?”李谕问。</p>

“对,要个说法。”带头的闹事学生说。</p>

“好,我告诉你,”李谕说,“国家改革了,学校也要改革,如果不听校规,你们就是要被革掉的旧时代残渣。”</p>

“但为何前清招募的学生就可以本科毕业?”学生问。</p>

“他们毕业证写的是京师大学堂,你们将来写的是北京大学,根本不一样,”李谕说,“不要拿你们以为的公平来论证时代的公平,真要处处公平,还有那么多不平等条约?”</p>

带头的学生道:“您还是没有解释为什么不让我们免试!”</p>

李谕厉声说:“为什么?哪有这么多为什么!你们要是再多读点书,就没有那么多为什么了。很多问题,都是源于读书太少,想得太多!”</p>

李谕不再管闹事学生,带着何燏时开车前往教育部。</p>

教育部长范源濂知道原委后勃然大怒:“这帮闹事学生全要开除!”</p>

李谕忙好言相劝:“法不责众,最多惩罚几个带头的。”</p>

何燏时也说好话:“他们还不懂事,没必要把事情闹大。”</p>

范源濂说:“何校长,虽然你现在还替学生说话,可经过这一事,教育部以及总统府恐怕得再次考虑要不要取缔北大了。”</p>

何燏时立马慌了:“万万不可!”</p>

范源濂叹道:“我改日找国会以及袁大总统商议一二,会把结果告诉你。”</p>

何燏时说:“总长一定三思!”</p>

他真的操碎了心,在职一年时间几乎全花在整顿校纪上。仿佛管理的不是全国大学之祖庭,而是热血高校。</p>

几个月后,教育部真的又动了取缔北大的想法,何燏时亲自给总统呈文:“办理不善,可以改良;经费虚糜,可以裁节;学生程度不齐一,可以力加整顿。而唯此一国立大学之机关,实不要遽行停止。”</p>

李谕也在呈文上签了名,同时调动舆论,才让教育部再次打消想法。</p>

真是没想到,进入民国后的短短两年,教育部已经两次要取缔北大……</p>

多灾多难呀。</p>

但这只是民国激荡风云中的一朵小浪花罢了,相比之下,此时南方终于爆发了更大的一朵浪花——二次革命。</p>

结果吗,其实不用多说,因为太失败了。</p>

完全是一次仓促的不成熟革命,南方的军事力量早就瓦解,毫无作战资本。</p>

全国的舆论甚至也站在袁世凯的一边,反对战争。就连赫赫有名的云南都督蔡锷都站出来公开反对二次革命。</p>

在悬殊的军事力量对比之下,短短两个月二次革命就惨败。</p>

同时导致国党辛辛苦苦积累的资本彻底报销,国会议员也被抓了个干净,再无牵制袁世凯的能力。</p>

如此惨重的失败国党始料不及,更讽刺的是,辛亥革命后,真正统一的中华民国也就是在“二次革命”后袁世凯统治下的两年。</p>

只能说,在列强环伺、国弱民穷的险恶局势下,集权确实能给国家带来一定的稳定局面。也因此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时,反而获得了民众一定程度上的支持。</p>

历史总是如此耐人寻味。</p>

而历史绝不会犯错,犯错的永远只会是人。</p>

这朵不大不小的浪花没有对京城造成太大影响,在家中研究论文的李谕又收到了一封从瑞典寄过来的信。</p>

打开一看,好家伙,诺贝尔委员会已经提议把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授予昂内斯以及李谕两人,原因自然是超导和抗磁性的发现。</p>

虽然评委会还未彻底敲定,不过李谕很明白,八九不离十了。</p>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超导是个非常独立的“小门类”,物理学主流是量子力学、天体物理学、原子物理学。</p>

超导虽然神奇,但当下的物理学完全无法解释(一百年后仍然解释不清),而且根本不可能推广应用,毕竟低温条件太苛刻。</p>

不过超导方面的发奖历来却很迅速。</p>

1911年超导刚发现,两年后就发奖。</p>

1986年常温超导发现,也是第二年1987年就发奖。正是这次发奖,让我国科研人员吃了一次大亏。因为我国就在1987年发现了更加出色的超导材料。</p>

咱们在超导领域还是挺厉害的。李谕涉足超导,就是估计着好好养生的话,能大概差不多活到那时候,一定要提前一两年把87年的诺奖也抢回来……</p>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洪荒:悟性逆天,吾为星辰之祖
洪荒:悟性逆天,吾为星辰之祖
穿越洪荒世界,太昊成了盘古胸中一口不化的浩然之气,天生主宰天地正气! 同时,他获得悟性逆天。 【你发现盘古力之法则碎片,略有所获,你领悟力之法则(8%)】 【你参悟自身浩然法则,结合力之法则,两世经验,自身底蕴,你领悟出《浩然真经》】 【你参悟诸天星辰,以人体为根基,以浩然之气为辅料,你顿悟了,创造出诸天星河观想自在法】 …… 太昊以诸天星河为引,星辰为棋
东方西岳
求仙问道
求仙问道
顾长风穿越综武世界,幼时被张三丰捡到收徒,成为武当小师叔。 天生石脉,无缘武道。 十八岁时,一朝记忆觉醒,得母星馈赠,获得逆天悟性天赋! “武道无法打通石脉,仙道总行了吧?” 灵气入体,石脉自开! 你们修武,我修仙! 研读三千道藏,身处深山与草木为伴,坐看云卷云舒,天人交感,创造出修仙功法乙木长春诀。 观张三丰突破,展露太极阴阳二气,悟五行混沌之道,创五色
芭蕉狗儿
身披战甲,嫡长女她又美又炸
身披战甲,嫡长女她又美又炸
一时之间,所有人都在哭,在喊,在闹。顾明舒伸手扶住沈氏,心中翻江倒海,巨大的悲恸来袭,疼得她撕心裂肺。可面上,她却是——.........
阿晏的猫
洪荒:吾掌大教,号令群仙
洪荒:吾掌大教,号令群仙
巫妖争霸时代,李云景魂穿洪荒,一缕残魂得毁灭魔神传承。 占洞天福地武夷山,得先天灵宝落宝金钱,入截教,得三清真传,经历千难万险,掌大教,维护玄门正宗,终得证道成圣。
海啸.
炎神之录
炎神之录
《炎神之录》慌乱,天灾,还是人为,世界的平息只是短暂的。一切为了利益制造乱世之争的邪恶人士与正义人士做斗争,让凡人们陷入恐慌之中。在此一把神剑诞生。
工藤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