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兹洛夫是个非常纯粹的文物强盗,他在盗掘黑水城时,拿不走的就会彻底毁掉,前前后后去了三次黑水城,破坏力极大。比民国时期的孙殿英都要可恶。</p>
这种人留在地球上就是个祸害,还是变成个发光骷髅进实验室,为放射学做点贡献吧。</p>
李谕生怕科兹洛夫舍不得资金,于是亲自联系美国方面,不惜重金购买了大量镭公司产品,全部送给科兹洛夫。</p>
科兹洛夫高兴坏了,他早就听说镭的神奇,毕竟是能拿诺奖的好东西,而且贵得要死。</p>
——嗯,贵就是好,好就是贵。</p>
没毛病!</p>
李谕不厌其烦给他“科普”镭水的神奇功效,什么一柱擎天、能量源泉、起死回生之类。</p>
反正有美国的无良媒体做后盾,科兹洛夫不相信都不可能。</p>
临走时,科兹洛夫激动地握着李谕的手:“真是大好人啊!这么多年,我作为探险家说实话一直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你帮了我的大忙!”</p>
李谕嗤之以鼻,那是你自己找死。</p>
割走我们150万平方公里,我对你个俄毛有毛线好意?</p>
自己抱着镭水美去吧!</p>
——</p>
沙龙一个接一个,很快李谕又收到邀请,邀请函最后署名“世界社”。</p>
虽然名字像是国际组织,实际上人员都是留欧学生,而且成立世界社的几个人不得了:张静江、李石曾、吴稚晖、蔡元培。</p>
没错,国党的四大元老在这儿聚齐了。</p>
李谕和吕碧城坐上一辆雷诺汽车,前往张静江在巴黎开的古玩瓷器店。</p>
张静江是个奇人,家财万贯,出身浙江湖州的大丝商家族。</p>
中山先生筹款时,除了他哥,出资最多的就是张静江。</p>
而且张静江很有意思,以他的资历,本来可以成为国党里位高权重的人,但他自始至终从不过问权利,只问义务。</p>
所以中山先生都要尊称他一句“革命圣人”。</p>
张静江的店不仅卖瓷器,也卖丝绸,中国的这些传统强项艺术成分很高,在欧美超级好卖,上流社会仍然趋之若鹜,所以张静江在巴黎的生意做得不小。</p>
蔡元培和李谕见过多次面,他出来迎接李谕,高兴道:“疏才兄弟,别来无恙!你到柏林时,我刚好离开,来了巴黎,好在你也来了。”</p>
李谕说:“看起来,鹤卿兄在欧洲还挺适应的。”</p>
蔡元培苦笑道:“勉力为之罢了,可惜年轻时一直在学英文,现在全然用不上。最近几年重新学德文,真心难为死我!”</p>
蔡元培从1903年开始学德语,他对德国的文化、教育很向往。在研究过日本教育后,发现日本就是学的德国,所以生出想法:不如绕过日本,直接向德国学习。</p>
且德国还是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再加上现在德国在科学界、思想界的巨大地位,让蔡元培经常感慨:“世界学术德为尊”。</p>
蔡元培甚至把自己的女儿命名为“威廉”(不知道他知不知道这是个男性名字);后来儿子出生,又给他取名“柏龄”,谐音“柏林”。</p>
总之蔡元培对去德国求学一直很向往。</p>
去年,孙宝琦作为驻德公使被派往柏林,蔡元培正好与孙宝琦的弟弟是故交,于是跟着来了德国。</p>
李谕说:“欧洲的学习生活支出很高,鹤卿兄如果有困难,可以告诉我。”</p>
“能有什么困难!”蔡元培笑道,“就算有困难,我也能应付。”</p>
蔡元培没好意思说出自己的难处。</p>
其实他可以称得上中国第一个半工半读的留学生,好在他人缘广,接到了很多活。比如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让他翻译德国著作,每月给100银元。</p>
然后蔡元培又给唐绍仪在德国的侄子当家庭教师,也能赚一些钱。</p>
蔡元培既然不说,李谕就不好意思再追问,于是说:“对了,鹤卿兄有没有申请大学,我在德国学界认识几位名宿,也能帮上忙。”</p>
蔡元培说:“有劳疏才兄弟挂怀,我已经申请下了大学。本来想申请柏林大学,不过他们需要中学毕业证,我哪有这个。于是找到了莱比锡大学的孔好古先生,他曾在京师译学馆当教员,经由他的帮助,进入了莱比锡大学。”</p>
“顺利进入大学就没问题。”李谕说,德国目前的教育不用担心,大学都可以。</p>
蔡元培说:“听说莱比锡大学出过不少名人,虽然比不上柏林大学,但总比日本的学校好。”</p>
“那是当然,”李谕说,“莱布尼茨、格里克等科学家,还有尼采、歌德等思想家都出自莱比锡大学。”</p>
蔡元培说:“我也是来了德国才知道了莱布尼茨等人的名字,竟然在两百年前就研究出了高深的数学!将来回国后,一定要将科学教育根植到基础教育中。”</p>
德国的四年留学生涯对蔡元培影响挺大,德国重视实业的风气也确实更适合民国。</p>
进入屋中,蔡元培把李石曾、张静江、吴稚晖一一介绍给了李谕。</p>
其实李谕基本都了解,不过还是先假装不认识。</p>
大富翁张静江说:“帝师是名震四海的大学问家,垂临小店,不胜惶恐。”</p>
李谕说:“哪里话!整个巴黎都没有多少中国人,在距离家乡万里之遥的地方遇到诸位,实在三生有幸。”</p>
吴稚晖问道:“帝师,我们曾听孙先生提过您,不知道您为何不愿意加入同盟会?莫非支持康梁的改良立宪制?”</p>
李谕说:“反正在巴黎,说出来不用害怕。我支持诸位的事业,力所能及的帮助可以提供,不过我并不愿加入其中。”</p>
张静江本来也是类似想法,后来经不住胡汉民等人的软磨硬泡,才加入了同盟会。</p>
李石曾问道:“帝师既然支持,为什么不加入?”</p>
蔡元培替李谕解围道:“疏才兄弟心怀天下,有济世之能。试问诸位,谁可以在科学之道比得上他的能耐?报国有多重路线,疏才兄弟的路线是一条基本的道路,或许他才是真正对的。”</p>
张静江佩服道:“我在欧洲已然生活数年,能够理解。”</p>
吴稚晖又问蔡元培:“鹤卿,你在德国呆了一段时间,依你看,德国的政体是不是与日本国类似?”</p>
蔡元培点点头:“颇有相似之处,但德国的宰相拥有极大的权利,而且德国南部的几个邦国有很强独立性。”</p>
吴稚晖说:“无非还是集权制,有俾斯麦这种强人在还好,否则局面不好控制。”</p>
几人的观点最终必然是要搞革命,然后走法国和美国的路线。</p>
张静江又说:“东京的同盟会已经成立《民报》,与梁启超的《新民丛报》几番论战好不热闹,我们何不在巴黎也成立一家报社?”</p>
李石曾说:“好想法,只可惜欧洲没有梁启超与我们论战,影响力恐怕不会多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