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兵百万!什么!朕不是太子?

第174章 一言堂

一旁的崔善长和郑定方也都不是傻子,多多少少还是听出了话中的一些深意。 其中有一点让两人都很惊讶,那就是徐达似乎对这位九皇子也很敬畏。 要知道徐达在大唐武勋之中的身份可谓是一人之下的存在,别说是皇子了,就算是太子见了徐达,那也得恭恭敬敬的,若是徐达不愿意给面子,除了当今天子,谁的面子他都可以不给。 原本在得知徐达暂代西北边军的事情之后,崔郑两人都是猜测,这是不是陛下为了制衡九皇子的手段,毕竟有了徐达在西北,即便九皇子出任西北总督,那也会被徐达掣肘,算是达成了某种平衡。 而这件事在很多人看来,皆是会如此认为。 但随着崔郑二人这段时间的观察来看,两人都发现了异样之处。 虽然明面上魏国公和九皇子之间看似互相掣肘,尤其是在各地关隘的布防和驻兵一事上,两人还发生了不小的摩擦,甚至因此而闹得有些不愉快。 实际上却并非如此,魏国公和九皇子所争论的事情看似很大,但却都是无关痛痒的问题。 反而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比如军饷粮草、地方官员任命、以及关贸的事情上,却是从来没有发生争论。 而且这些事情都是李兆一人便决定了,徐达几乎没有任何参言,皆是默认。 给崔郑二人的感觉就像是,魏国公和九皇子在唱一台戏,而唱这台戏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认为他们不和,是故意而为之的假象。 难道说魏国公其实也受制于九皇子?难道当今圣上是要让九皇子在西北一家独大? 毕竟朝廷去年才削了藩,怎么可能又让一个皇子在外拥有如此大的军事实力,难道就不怕九皇子造反吗? 虽然这仅仅是猜测,但这二人皆是意味深长的互相对视了一眼。 崔善长半眯着眼睛,微微摇头,示意郑定方也不要再深究此事,知道得越多,那死得就越快。 接下来一个时辰内,李兆便是将眼下西北之事做出了大致的划分。 徐老爷子总领西北边军,崔郑二家分别执掌五万兵马,一切军令皆受徐达和李兆的调遣。 对此崔郑二人自然是没有怨言,毕竟原本两家加起来也才五万人,这下一家能执掌五万兵马当然是好事。 而后李兆便提议由郭嘉出任西北两州刺史,这刺史便是大唐在地方州府的最高行政长官。 眼下谁还不知道郭嘉和李兆之间的师生关系。 更何况卢凌阳倒台,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郭嘉的谋划,对于郭嘉的本事,崔郑二人都是深有体会。 由郭嘉出任两州刺史,自然也没有人反对。 姚广孝原本就不是来和李兆商议的,他只是负责将李兆的话带回去给徐达,便是笑着点头就行了。 关于其他地方官员的任命,李兆几乎是按照郭嘉提前准备好的名单来安排。 毕竟郭嘉在卢凌阳身边混了这么久,其实对于西北官场的了解比自己要深入。 尤其是在识人这方面的本事,李兆还是很相信郭嘉的能力。 同时郭嘉在名单中也加入了不少崔郑两家的门客和子弟,也算是变相的给了两家一个面子。 对于这一点崔善长和郑定方都表示很认同,甚至觉得九皇子这个人还是很不错的,没有想象中那么阴险嘛。 在郭嘉看来,即便如今西北已定,但武勋四家在西北这几十年的底蕴和根基还是存在的。 想要完全掌控西北,还是离不开崔郑两家的关系网,就算日后老师想要将崔郑两家也从西北抹去,那至少在眼前这个时候,这两家都还有剩余的利用价值。 接下来李兆又将在西北设立内务府的事宜做了安排,虽然阿里商行已经在西北扎下根,但终究只是民间的商行,想要光明正大的搞事情,没有官方的背景也不行,至少表面上要做得好看。 内务府虽不算是官府机构,但却有官家的身份,只需要李兆这个内务府总管一句话便可以设立衙门,也省得再让朝廷走流程。 诸事几乎已经安排妥当,具体的细节就不用李兆去操心了,至于这场所谓的会议,也不过是李兆的个人言论发表会。 本来李兆还以为崔善长和郑定方会跟自己唱反调,毕竟自己并未像最先说好那样,给两家都留下足够的好处,反而是从这两家手上都剥夺了不少权力。 结果这两人的态度倒是让李兆有些没想到,简直比儿子还要听话。 自己说什么,这两人都表示:殿下英明! 其实这也怪不得这两人,毕竟眼前西北的局势就是这样,对于崔郑两家来说,哪怕是朝廷的旨意都可以不搭理,但绝对不能违抗这位九皇子。 而且姚广孝从头到尾都没说过一个字,这代表什么?这不就说明连魏国公都是听九皇子的差遣吗? 姚广孝保持微笑的的说道:“按殿下的谋划来行事,西北在未来几十年,可无忧矣。” 在听完李兆对于西北的布局之后,就连姚广孝都有些为之叹服。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九殿下竟然就已经对西北的军政之事做出了如此详细的安排,这种本事已经比朝堂上不少尸位素餐的大臣强多了。 而且这些政策也并不是虚有其表,姚广孝能感受到李兆的每一道政令都是经得起推敲的。 不过李兆没有告诉姚广孝,实际上他还有更多的谋划和布局。 只是李兆觉得这些布局有些太超前了,如果说出来,怕是姚广孝都会接受不了。 西北向来被看作是最穷困的地方,虽然有关贸的加持,但西北的整体经济局面依然不如西南和北部,对于百姓来说那更加是不容易。 而在李兆的布局中,则是准备将西北打造成一个独立的经济特区,既然粮食不好种,那为什么非要让百姓种地? 因地制宜才是出路,而不是死守着一亩三分地。 西北的劳动力整体都比关内便宜,而地价就更加便宜,便宜的劳动力加上便宜的地价,这不拿来开工办厂? 再加上西北对内对外的商路都十分畅通,这便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不管自己在西北怎么搞,这天高皇帝远的,就算朝廷想要插手,那也没有办法。 这种事情若是在关内开展,首先就过不了内阁和朝廷那一关,大唐虽不抑制商事,但如果完全摒弃农业去大兴商事,那也肯定会被说成是违背祖制。 其实李兆也并未想将大唐都变个样,毕竟农业对于封建王朝来说才是统治的根基,若是轻易动摇国本,那结果也不是他能控制得了的。 关于这些事情李兆便是都安排给郭嘉和沈万三去办,有郭嘉负责军政之事,沈万三负责内务府之事,假以时日西北绝对会成为让人向往的地方。 李兆将茶盏从桌上端起来,用茶盖将表现得浮沫撇开。 抿了一口,才微微看向崔郑二人,带着一丝笑容的开口道。 “对了,还有一件事要与两位商量,这西北毕竟是苦寒之地,我替两位考虑好了,将你们族中的嫡系弟子,尤其是你们二人的儿子,或则是孙子,全部都送去江南,那里气候好得多,生活条件也好。” 闻言,崔善长和郑定方都同时神态凝重,原本还笑呵呵的神情也是顿时收敛。 没想到九皇子还要来这一手,这把人送到江南去,这不就是等同于受人与柄吗。 而且还不是送到临安,而是送到江南。 九皇子这意思是要把崔郑两家都绑在他的船上,而不是绑在朝廷的船上… 一旁的姚广孝也是微微皱眉,不过神色却是如常,继续拨弄手上的念珠。 “我已经派人在扬州置办好了宅邸,也请了名师可以教授他们学业,你们放心,我这个人很善良,你们的儿子就是我的儿子,你们的孙子也就是我的孙子,我不会亏待他们。” 李兆放下手中的茶盏继续道:“当然,你们可以拒绝我的提议,我并不是在逼迫你们。” 崔善长沉吟了片刻,朝郑定方看了一眼,郑定方只得是微微摇头。 他们哪里还有资格拒绝,与其等对方强制性出手,还不如自己主动一点,也算是表忠心了。 如今的局势就是如此,如果他们不上九皇子这艘船,那等待他们的就只有死路一条。 两人皆是拱手道:“听从殿下安排。”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监国大太子
监国大太子
一朝醒来,他发现自己竟然成了当朝太子,身负接管治国之道,但还是没能逃过有心之人的算计。 戳穿东宫阴谋后,他正遇父皇出征,奉命监国,借机稳定地位,稳定朝纲…… 杀奸臣,灭敌国,出海征东瀛,独掌大权,醉卧美人膝! ——朕之言,乃国命,谁敢不从?
佚名
铸山河
铸山河
关于铸山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井不瘦
先生有毒
先生有毒
韩北意外穿越大唐,本想靠着一身现代知识和系统给的东西在大唐经商致富,做一个悠闲地主。 可没想到随手捡来的小女孩竟是晋阳公主,当李世民找上门想要教训韩北之时,却被他所发明的各种东西一次又一次刷新认知。 李世民:还请先生出山,大唐不能没有先生。 韩北:啊这....自己只想当个地主啊。 从出山那一刻,另一个与历史记载不同的大唐盛世即将开启。
炽冰翎
一呼百应
一呼百应
崇祯十一年,关内农民军愈演愈烈,关外建奴虎视眈眈,海外列强瓜分世界。 这一年,穿越者李牧打开了连通现代的“大门”,名为“玩家”的天灾生物降临世间。 于是时代变了,华夏大地逐渐涌现无数传说—— 替天行道的中原大侠,悍不畏死的精锐义军,神出鬼没的游击队,死而复生的兵马俑,武装枪炮的火器强军,慈眉善目的圣佛军团,无处不在的暗探卧底,从天而降的天兵天将…… 当李自
余沉香
我在秦朝当神棍
我在秦朝当神棍
关于我在秦朝当神棍:“捷报,捷报。齐王建不战而降。六国灭,四海一!”报信的小卒骑着快马,高喊着穿过了半个咸阳。李水坐在丹房里面,欲哭无泪。“秦始皇统一中国了啊,距离焚书坑儒不远了。”
人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