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公元 1323 年~公元 1332 年,这九年期间迭代了五位皇帝,皇位更迭如走马灯般频繁。 这九年里,政治上局势动荡,权力争斗激烈。元泰定帝死后,两都之战爆发,上都和大都的势力为争夺皇位展开激战。据史书记载,有些地区的农田荒废面积达到三成以上。商业发展也受阻,贸易量减少,税收收入不稳定。社盗贼横行,多地出现民变和起义。 直到,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公元 1333 年,年仅 13 随的他即位,开启了 37 年的统治生涯。他也是元朝最后一个皇帝 妥懽帖睦尔即位初期,元朝已积重难返。他还是力挽狂澜,力图振兴元朝。 最为重要的改革举措便是“脱脱更化”。 脱脱出生于公元 1314 年,其家族在蒙古贵族中颇具声望。脱脱的父亲马札儿台为官正直,这为脱脱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 脱脱受到了严格的教育。他聪明好学,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聪慧与成熟。年少的脱脱,已经对治国之道和天下局势有了深刻的思考。他勤奋努力,博览群书,心怀壮志。 于是20来岁的脱脱踏上仕途,为官初期,他就以公正廉洁和卓越的才能崭露头角。 公元 1340 年,脱脱协助元顺帝铲除了权臣伯颜,使得朝政大权重新回到皇帝手中。这一行动稳定了朝局,为后续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公元 1341 年,脱脱开始主导一系列的改革。大力整顿吏治,罢黜了约三百名贪污腐败的官员,提拔了众多贤能之士,使得官场风气为之一新。 他推行减轻赋税的政策,百姓的赋税负担降低了约两成,据史书记载,改革后的农田开垦面积增加了约一成,粮食产量也有所提升。 脱脱主持修撰辽、金、宋三史,从公元 1343 年~公元 1345 年,约两年多的时间。 辽、金、宋三史。三部独立的史书。 脱脱组建了规模庞大的修史团队。据确切记载,参与修撰辽史的约有 25 人,修撰金史的约 33 人,修撰宋史的多达 55 人。 脱脱下令广泛征集。从官方档案到私人着述,从各地藏书阁到民间珍藏,搜罗范围极广。据不完全统计,收集到的相关文献资料超过 1500 种。 编纂过程中,妥妥制定了严格的编纂原则和规范。对于史料的选用,要求务必考证真伪,以确保史实准确。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力求客观公正,不偏不倚。 在辽史编纂中,对契丹族的政治制度、军事策略进行了详细梳理,涉及约 12 各主要方面,包括官职设置、法律条文、军事编制等。 金史编纂时,着重突出文化发展,列举了超过 25 项重要的文化成果,如文学作品、书法绘画、宗教发展等。 宋史则对经济领域进行深入剖析,涵盖了 35 余种不同的经济现象和政策,像货币制度、商业税收、海外贸易等。 脱脱还定期组织研讨会议,让修史人员交流心得、解决难题。在遇到重大分歧时,他亲自参与决断,确保编纂工作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历经两年多,三部史书终于告成。辽史公 116 卷约 80 万字,金史 135 卷约 130 万字,宋史 496 卷约 500 万字。为后世研究辽、金、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且权威的依据。 公元 1351 年,黄河泛滥极为严重,多处决堤,在白茅堤、金堤等地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决口。洪水肆虐,淹没了大量的农田和村庄,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为治理黄河,脱脱派遣了众多官员负责工程的组织和监督,据记载,朝廷派出的官员多达数十人。在堵决堤的洞口时,采用了传统的堵塞方法,使用大量的土石、木材等材料进行填堵。同时,征调了约 15 万民力参与治理工程。民众们在官员的组织下,不辞辛劳地搬运土石、修筑堤坝。 由于征调民力过度,且监管不善,民工们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遭受了极度的困苦和压迫。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韩山童、刘福通等人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爆发了。 起义军规模庞大,迅速吸引了众多对元朝统治不满的民众参与。他们以推翻元朝的黑暗统治为目标,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给元朝的统治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公元 1351 年脱脱因治理黄河引发红巾军起义被罢官。被罢官后的脱脱,深居简出,面对自己之前的举措进行反思,也在等待时机。他被罢官约三年。 公元 1354 年,脱脱再度被起用。他率领大军镇压起义军,起初确实取得了一些实打实的胜利。 “高邮之战”中,脱脱指挥元军迅速包围了高邮城,城内的起义军面临着粮草断绝的困境。 脱脱的军队在城外多次击退前来救援的起义军队伍,据史料记载,这场战役中,脱脱的军队斩杀起义军多达数千人,给高邮城内的起义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高邮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现今江苏省。妥妥将高邮城视为重点目标。 高邮地处要冲,战略位置重要。当时,高邮城内的红巾军是反抗元朝统治的一股重要力量。 就在高邮城即将被攻破的关键时刻,元朝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却给脱脱带来了致命一击。 朝中的政敌趁机向元顺帝进谗言,诬陷脱脱有谋反之心。元顺帝听信谗言,下令剥夺脱脱的兵权,导致元军士气受挫,原本胜券在握的战局瞬间逆转。 高邮之战的结果,不仅使脱脱的镇压行动以失败告终,更大大鼓舞了各地起义军的士气,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公元 1355 年,脱脱遭到陷害,被元顺帝罢官流放,最终被害,享年 42 岁。也标志着元朝复兴的希望彻底破灭。 元顺帝对政事逐渐懈怠,沉迷享乐。 哈玛出生于元朝末年的蒙古贵族家庭。 哈麻开始想方设法讨好元顺帝。他深知元顺帝喜好奢华和娱乐,于是花费重金从西域购得一颗罕见的夜明珠进献,此珠价值高达数千两白银。 公元 1351 年,他又多次派人从江南搜罗精美绝伦的丝绸上万匹和瓷器数千件献给元顺帝。 凭借着这些贿赂和迎合之举,哈麻逐渐得到元顺帝的信任,开始踏上仕途。 公元 1353 年,哈麻最初担任的官职为七品小官。但凭借着他的巧言令色和圆滑处世,官职不断晋升。 公元 1356 年,哈麻当上了中书右丞这一重要职务。 在为官期间,哈麻利用职权大肆敛财。他勾结地方官员,操纵赋税征收。据统计,在他的操纵下,有些地区的赋税增加了三成,导致民不聊生,约有十万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 公元 1358 年,哈麻的篡位阴谋在元朝的宫廷深处悄然酝酿。 当时,哈麻暗中勾结了众多心怀异志的官员和将领。据粗略统计,参与其阴谋的核心人员多达三十余人,他们来自朝廷的各个部门,形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权力网。 哈麻深知军权的重要性,他用尽手段试图拉拢部分禁军将领。其中,一位掌握着数千精锐禁军的将领被他许以重利,承诺事成之后赐予黄金五千两、良田千顷以及高官厚禄,让其为自己效力。 为了实现阴谋,哈麻首先在朝廷中设计诬陷元顺帝身边的几位忠臣,导致他们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有的被罢官流放,有的甚至身陷囹圄。与此同时,他还不断在元顺帝面前进谗言,试图削弱元顺帝对其他忠臣的信任。 哈麻的阴谋并被朝廷中几位正义之士察觉到了异样,他们暗中收集证据,试图揭露哈麻的罪行。但哈麻极其狡猾,他察觉到了这些人的行动,对他们进行打压和迫害。 幸运的是,一位名叫李忠的忠臣冒死将哈麻阴谋的关键证据传递给了元顺帝。元顺帝开始秘密调查,发现哈麻的阴谋已经到了极为危险的地步。 哈麻主要是通过拉拢和利诱禁军将领来为其篡位计划提供武力支持。 公元 1359 年,哈麻的篡位阴谋败露后,元顺帝下令将哈麻处死,没收了他的全部财产。据相关记载,哈麻的家产包括房屋数百间、田地数千顷、金银珠宝不计其数。 此外,哈玛的家族也受到了牵连。虽然没有诛其三族,但他的近亲,如兄弟、子侄等多人被流放或处以重刑。哈麻的党羽们也纷纷被罢官、下狱,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当我们从那充满权谋交织的世界走出,将目光投向元朝文人,一位闪耀着璀璨光芒的人物——赵孟頫,正等待着我们去探寻他的传奇人生。 赵孟頫,于 公元1254 年 出生于浙江吴兴。亦有水晶宫道人、鸥波等别号,中年时还曾署名孟俯。其原籍在婺州兰溪,乃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 赵孟頫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慧,在南宋末年,他担任了真州司户参军一职随着宋朝的覆灭,他选择隐居,多次拒绝了出仕的邀请。 直到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 年),因行台侍御史程钜夫的举荐,他前往大都觐见元世祖,随后被授予兵部郎中之职。 自此,他的仕途之路逐步展开,先后担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要职,最终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 在元世祖至武宗、仁宗、英宗这四朝期间,赵孟頫始终备受尊崇和礼遇。晚年时期,他渐生退意,于延佑六年(1319 年)以病为由请求归乡。 至治二年(1322 年)7 月 29 日,赵孟頫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九岁。身后获赠魏国公,谥号“文敏”,后人尊称其为“赵文敏”。 赵孟頫才华横溢、博学多识,在众多领域皆有非凡造诣。他在古文诗词方面造诣深厚,所作诗词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对于音律,他亦有着精准的把握和独到的理解; 在鉴赏方面,他眼光独到,能洞察作品的精妙之处。 在书法领域,赵孟頫堪称大师,他擅长正书、行书和小楷,其书法作品圆转遒丽,独具韵味,自成一体,被世人称为“赵体”。他与鲜于枢齐名,并称“鲜赵”,又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楷书四大家”,足见其书法成就之高。 赵孟頫的书法博采众长,尤其对王献之的笔法钻研极深,其书法特点圆润清秀、端庄严谨,代表作《洛神赋》充分展现了他对王羲之笔法的传承与创新,形神皆似,神韵独具。绘画方面,他的作品如《秋郊饮马图》《鹊华秋色图》等,笔法精妙,意境深远。 与赵孟頫同时代的萨都剌,诗词俱佳。他的代表作《雁门集》,语言清新,情感真挚,反映了社会现实和民间的疾苦。 在绘画方面,赵孟頫同样出类拔萃。他的绘画取材广泛,涵盖山水、花鸟、人物等诸多题材,且技法全面、精湛。 他倡导以古人之法为师,强调“书画同源”的理念,成功开创了元代的崭新画风,故而享有“元人冠冕”的美誉,对后世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此外,他的诗文风格温婉柔和,篆印则以“圆朱文”着称,其着作《松雪斋文集》等流传于世,备受推崇。 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亦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她精通书画,笔耕不辍,其作品风格细腻温婉,充满了女性特有的柔情与细腻。在艺术的道路上,管道升与赵孟頫相互欣赏、相互扶持。 每当赵孟頫在创作中遇到瓶颈或困惑时,管道升总能凭借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和独到的见解,为丈夫提供新的灵感和思路。 他们常常一同探讨书画技巧,交流创作心得,共同追求艺术的至高境界。管道升的存在,不仅为赵孟頫的生活增添了温馨与浪漫,更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夫妻二人携手并肩,共同在艺术的殿堂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他们的儿子赵雍,自幼受到家庭浓厚艺术氛围的熏陶,展现出极高的艺术天赋。赵雍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在书画领域不断探索与创新。他的画作线条流畅,构图精巧,色彩运用独具匠心。 其书法作品则继承了父亲赵孟頫的笔法精髓,又融入了自己的个性与风格,代表作有《骏马图》等。 赵雍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了家族的传承,更展现了他自身的努力与才华。在赵孟頫与管道升的悉心教导和引领下,赵雍逐渐在元代的艺术界崭露头角,成为了一颗备受瞩目的新星。 赵孟頫的一生,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艺术的浩瀚天空中绽放出耀眼光芒。他的作品和艺术理念,穿越时空,至今仍为后人所敬仰、研习和传承。 在元朝那广袤的文化苍穹下,还有这几位文人墨客闪耀着璀璨光芒。 杨载,来自浦城。他的《宗阳宫望月分韵得声字》豪迈奔放,“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风露寂无声”的诗句让人拍案叫绝。 虽未在仕途上大放异彩,但其诗作以雄浑的气势独树一帜,为后世豪迈诗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激发了众多文人对豪迈风格的探索与追求。 虞集,字伯生,号道园,出生于儒学世家。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参与修撰《经世大典》。 他的《挽文丞相》“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情感真挚深沉。其《道园学古录》涵盖丰富,诗词散文精彩纷呈,常被作为科举考试的范文,引领了当时的文风走向,对后世文人的创作理念和风格产生了深源影响,成为后世研究元代文学的重要文献。 揭傒斯,字曼硕,虽出身贫寒却才华横溢。《秋雁》“寒向江南暖,饥向江南饱。莫道江南恶,须道江南好”流传甚广,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推动了元代叙事文学的进步,为后世叙事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曾参与编纂宋、辽、金三史,为后世的历史研究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黄溍,字晋卿,为官清正廉洁,文学造诣颇高。《日损斋笔记》中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评价,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为后世研究元代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新的视角。 方回,字万里,其《瀛奎律髓》是诗学领域的重要着作,文人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大放异彩,更穿越时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在感慨元朝文人作品的深远影响之后,让我们将目光转向元朝末年的历史。众所周知,一个王朝的兴衰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元朝末年也不例外。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加速了元朝的灭亡呢? 元朝长期存在的“皇位继承”问题是导致其内部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成吉思汗时代奉行“幼子守灶”制,但这一制度在实力面前常被打破。元朝皇室内部不断发生帝位争夺战,如南坡之变、两都之战等,导致皇室自相残杀,内部严重分裂。 元朝末年还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黄河泛滥威胁漕运和盐场,脱脱命贾鲁治理黄河取得成功,但为此投入巨大,加上钞法改革,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动荡。而在河工中流传的“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的谶谣,也预示着社会的不稳定。白莲教领袖韩山童利用河工的不满情绪,组织起义。 元朝统治者未能充分汉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统治的不稳定。元朝统治者在政治制度上保留了较多蒙古族的旧制,未能完全适应中原地区的治理模式。对儒家思想的重视不足,科举制度长期废置,使得汉族知识分子晋升通道狭窄,难以参与到国家的管理和建设中,从而引发了汉族士人的不满。 元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其中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给元朝统治造成了沉重打击。脱脱凭借强力手段曾基本搞定各路义军,但元顺帝听信谗言剥夺脱脱兵权并将其贬谪刺死,这成为压垮元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朝廷内部矛盾更加尖锐,元顺帝与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分别倚靠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等,而这些诸侯拥兵自重,相互混战,不听朝廷号令。 1367 年,徐达、常遇春率 25 万兵马北伐时,元朝内部的王保保正率兵西征,准备与李思齐、张良弼大战,对明军北伐消极怠工。1368 年,当徐达、常遇春抵达燕京郊外时,元顺帝自知难以得到增援,若固守京师可能会重蹈宋徽宗、宋钦宗的覆辙,于是选择不战而逃,逃回草原,放弃了燕京。 此后,明军继续进攻,王保保、李思齐、张良弼等被击败,元军退出中原。至此,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狼狈地退回了北方草原。 不过,元朝时期的人口并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了锐减。蒙古人对抵抗的中原人口实行屠杀政策。据历史资料显示,元朝初年蒙古兵南下时,中国丧失了大约 7000 多万人口,这些人口几乎都是在蒙古族入侵时死于非命。 四川被蒙古屠杀后,人口由一千三百万减少到六十万。北方地区有百分之九十的汉族平民也惨遭种族灭绝。 元朝时期,鼠疫等瘟疫的爆发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医疗水平有限,用的中药清热解毒、扶正祛邪的方剂,来缓解患者的症状。但对于鼠疫这种烈性传染病,这些方法往往难以遏制疫情的蔓延。将感染者集中在特定区域,以减少传播。也会有焚烧病患尸体的做法。 关于死亡人数,缺乏精确的统计,社会秩序陷入混乱。这场瘟疫持续了数年。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 13 世纪末至 14 世纪中叶,黄河就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决堤事件,受灾人口多达数百万。 引发了严重的饥荒。大量百姓饿死,人口流失严重,大量人民饿死。 此外,人口迁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为躲避战乱,南方的人大量向南洋地区迁徙,使得元朝的人口流失更加严重。 学者赵文林、谢淑君的《中国人口史》认为元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 年),原金朝和西夏统治区的人口为 1053 万 8745 人;也有说法称元朝统一时人口有 5980 万。 元朝人口相比之前的朝代大幅减少。而元末明初,因红巾军起义等战乱以及天灾频发等因素,人口又进一步折损。到明初时,全国人口约 6000 万。 公元 1368 年,朱元璋大军攻入大都,元顺帝出逃,元朝灭亡。 此后,元顺帝在北方继续维持着残余的统治,直至公元 1370 年离世,享年 50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