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光啸暗自思量,“殿下,我虽擅自行动,但所做一切皆是为了您,为了您的帝业!”</p>
心意已决,陶光啸提笔撰写战报,其中自然不乏对朱棣的溢美之词。战报通过火车迅速送达应天府。</p>
应天府内,群臣正热议朱元璋寿辰事宜。</p>
今年朱元璋六十五岁,虽非整寿,却也是半百之庆,加之大明境内铁路、火车、电力等新事物频出,税收暴增,朝野上下均认为应隆重庆祝。</p>
朱元璋未加拒绝,他希望借寿宴为重病的朱标祈福,采用冲喜之法,因遍访名医仍无法确诊朱标病因,只得求助于这种民俗信仰。</p>
正当户部尚书杨靖受命筹备寿宴之际,燕王府送来了一份战报。</p>
“报!燕王大捷!”燕王府亲信步入朝堂,高声宣告,这正是陶光啸的授意——要让全朝堂乃至天下人都听见,此刻正是为燕王朱棣扬名之时。</p>
陶光啸的策略效果显着,战报内容一出,朝堂瞬间沸腾!</p>
“怎么回事?”“草原叛乱,竟是燕王平定的?!”“我大明藩王武勇非凡,先是代王平斡朵怜,现又有燕王平草原叛乱,威震四方!”</p>
众人惊愕之余,想起朱桂不久前消灭斡朵怜十四万部众,再看燕王朱棣此番又消灭瓦剌、鞑靼七万人,无不震撼。</p>
大明藩王之威,动辄数万、十几万的战果,令人咋舌。</p>
然而,鉴于这两股势力在地区内仍具一定影响力,加之大汉方面兵力有限,直接发动正面攻城战显然并非明智之举,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人员损失。</p>
恰在此时,瓦剌与鞑靼主动向大汉抛出了橄榄枝,提议联手围攻明朝。</p>
这一变故无疑为大汉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既能削弱这两个部落的实力,又能避免直接冲突带来的损耗。</p>
在联合作战中,大汉采取了出其不意的策略,干净利落地完成了对盟友的背叛,一举消灭了两大部落的主力,将其势力范围压缩至极限,并随即展开了人口掠夺与领土扩张。这一系列行动犹如行云流水,高效且冷酷。</p>
此时,朱棣对此浑然不知。他心中估摸着大汉的军事力量至少在五万至十万之间,对于草原上突然崛起的这股势力感到忧心忡忡。</p>
“殿下对大汉的忧虑实属人之常情。”一位谋士分析道,“但据我观察,大汉虽拒见我大明使者,却从未对大明有过实质性的攻击举动。”</p>
“我推测,大汉高层可能下达了不得与大明为敌的指令。若此推断无误,短期内大汉应不足为惧。”</p>
陶光啸的分析让朱棣的眉头锁得更紧了。大汉既不接纳大明使节,又似乎有高层命令禁止对大明动手,其对明朝的态度显得既非友好也非敌对,让人捉摸不透。</p>
“唉!”燕王朱棣长叹一声,这个神秘的大汉让他颇为头疼。</p>
“你继续尝试与大汉接触,既然他们无意攻击大明,我们也不必主动挑衅。同时,务必查清他们的来历及目的。”朱棣下达了命令。</p>
大汉如同笼罩在朱棣眼前的迷雾,未知总是最令人恐惧的。</p>
“是,我即刻去办。”陶光啸领命。 朱棣站在原地,神色复杂。作为大明的皇子,他习惯于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今前方的不确定性令他心神不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