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以为,当大力监察官员!”</p>
詹同率先说道:“谢林一案,全因我吏部审察不明。”</p>
“纵然谢林打点上下,阻碍圣听,将倭寇掳走一村百姓的消息隐瞒下来。”</p>
“可若是我吏部监察有方,其进京述职之时,必能查出些许端倪。”</p>
“臣以为,吏部当设监察百官之职。”</p>
待詹同语毕,不少官员脸上也多了几分憎恶之色。</p>
如今大明官员的监察力度还不够?</p>
锦衣卫遍布全国,监察各级官员,倘若再增设什么监察部门,那他们这些官员的日子岂不是更不好过?</p>
也就在众人暗自嘀咕,甚至在心中咒骂詹同出如此昏招之时。</p>
却听朱标沉吟数秒,随即平声开口道:</p>
“监察之事,说易行难。”</p>
“锦衣卫本有监察百官之责,可也是无故遭受非议,于士林之中声名狼藉。”</p>
“倘若朕再立一监察部门,恐怕百官也不会答应吧!”</p>
“嗯”</p>
詹同闻言,自然也不好继续多说什么。</p>
有些事情,谁不是心知肚明?</p>
就如朱标此时说的这样,士子、百姓于士林、民间非议锦衣卫,不外乎先前的世家暗中鼓动,甚至此时在场的不少官员也都参与其中。</p>
毕竟锦衣卫同没有朝职的士子,同民间的百姓并无半点矛盾,更少有分歧。</p>
士子、百姓也没有缘由痛恨锦衣卫。</p>
相反!</p>
锦衣卫惩治贪官、佞臣,于士林民间的声名应该很好才对。</p>
众人自然也都明白,朱标如此说,不仅又是抽了不少官员一巴掌,更是对在场官员的一份敲打。</p>
前些日子刚惩治在京世家,如今京城世家不说是销声匿迹,他们也断不敢再有忤逆朝廷的想法。</p>
可锦衣卫的名声非但没有半分好转,反而新朝之下,士子、百官连同不少官员对锦衣卫的怨气越来越大。</p>
其中缘由,无外乎是些许官员想趁朱标新君继位,废除锦衣卫。</p>
说是为他们自己的着想也好,说是试探朱标也罢。</p>
总之朱标继位一月有余,文官集团算是已经开始出招了。</p>
“陛下仁德圣明,臣失言。”</p>
詹同拜过之后,刘伯温这才开口说道:</p>
“陛下所言甚是,监察二字,说易行难。”</p>
“微臣以为御史台或可与吏部合为一处。”</p>
此话一出,在场官员不免小声嘀咕了起来。</p>
御史台自古以来都是独立于六部之外的部分。</p>
因其有监察百官,奏过言功之职,无论哪朝哪代,朝廷官员对御史言官都是敬而远之。</p>
如今刘伯温竟说要将御史台与吏部合为一处。</p>
此举乍一听来,当真荒谬绝伦!</p>
倘若吏部、御史台合为一处之后,吏部主管便是只手遮天,官员升迁调度甚至都能一言而定。</p>
同先前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利,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p>
如此自是能滋生权臣,或行窃国之举,或祸乱朝纲。</p>
就好比是将金库的钥匙交到保守金库的守卫手中,人心浅薄,此举又如何能成?</p>
“陛下,臣以为诚意伯所言不妥。”</p>
“太上皇早有训言,我朝不立丞相。倘若将御史台并入吏部,那吏部尚书岂不比先前的丞相更加位高权重?”</p>
“臣附议!”</p>
“臣等附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