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p>
老朱眼底带笑,似夹杂着几分骄傲般冲朱标温声说道:“你是想在各地开设私塾,让寻常百姓家的孩子也能蒙学,科考,最后入仕为官。”</p>
“朝中的官员,百姓出身更多,有世家背景的官员也就越少。”</p>
“你是打算以此削弱世家的门可做!”</p>
闻言至此,朱标身体一僵,沉吟数秒后这才郑重点了点头。</p>
的确。</p>
眼下大明官员的俸禄尚未全面提高,地方官员自会盘剥克扣,从中牟利。</p>
胡逆案、风闻奏事处置了许多官员,大明也是急待文兴,自然不可能将官员下派到各州学堂,为百姓蒙学。</p>
这样一来,学堂先生也多半要出自世家大族。</p>
再者便是老朱最为关心的一点,如今大明百姓的日子刚刚好转,国力也正在恢复之间。</p>
且不说百姓会不会让自家孩儿进入学堂,单就是对朝廷来说,此时也不是鼓励百姓弃农蒙学的最佳时机。</p>
这就更不用说对读书人的认知尚且仍需改观。</p>
大明的读书人不能再是传统意义上五指不沾阳春水,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文弱形象了。</p>
将所有困难在脑中大致过了一遍。</p>
朱标这才体会到王莽想通过简化汉字,提高百姓文化程度,好削弱门阀阶级的鸿沟是有多困难。</p>
“可是”</p>
</p>
纵然知道困难重重。</p>
可朱标更知道,削弱世家的阶级鸿沟至关重要。</p>
教育,也决不能只是世家子弟的特权。</p>
“爹,世家之患必须根除!”</p>
“就凭他们想要谋害您和母后,咱朱家便已经和那些个心怀叵测的世家儒生彻底撕破脸。”</p>
“儿子想不明白,今日朝会上您不严明张平之过,斩首一批倒也罢了。”</p>
“为何还要让儿子钦定留京的士子,为何还要给那些儒生世家增加荣耀!”</p>
“咱不是说了嘛,这事交给咱来办,你不用管。”</p>
“可是”</p>
“怎么?你小子信不过咱?”</p>
“还是说你小子小看咱,觉得咱治不了那些个儒生世家?”</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