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p>
被刘伯温这么一说,原本还想置身事外的李善长,终究有些坐不住了。</p>
方才朱标在朝会上,所言整改税收制度。</p>
不仅有提高商税,改变官绅不纳税的前规。</p>
甚至就连寺院、道观的私产也都牵扯了出来。</p>
所涉及到的包括勋贵、官员、士绅、商人,甚至还有僧侣。</p>
可偏偏是忘了百姓!</p>
整改的税收制度中,也未曾提及百姓赋税,更未提及土地新规。</p>
毕竟朱标全面整改大明税收制度的决心不容置疑。</p>
先前国库每年的收入,百姓的粮税都是占据大头,多的时候甚至高达九成。</p>
既然要充实国库,开源节流,朱标又怎可能对百姓粮税置之不理。</p>
且不说朱标绝非愚钝之人。</p>
即便朱标未曾亲历民间,即便朱标再怎么糊涂。</p>
哪怕是古往今来的暴君、庸主,但凡国库缺钱的时候,他们也知道从百姓身上索取。</p>
可朱标是何等英明!</p>
为充实国库,他竟对百姓税收置之不理?</p>
况且赋税徭役的土地新规,几乎是现成的。</p>
毕竟凤阳已有先例,纵然推行会有不小阻力。</p>
可朱标,或者说是他们朱家的人。</p>
哪个是因官员劝阻而停滞不前的人?</p>
朱标心思深沉,又怎么可能不趁国朝税改之时,将百姓赋税徭役的土地新规推广全国?</p>
想到这里,李善长愈发觉得不对劲。</p>
当看到刘伯温大步朝东宫走去。</p>
李善长眉头一紧,旋即快步两步,追上去询问道:</p>
“伯温!”</p>
“你求见殿下,可是有何大事?”</p>
“哦?”刘伯温故作诧异的看向李善长,“善长兄此话何意?”</p>
“难不成奏报殿下之前,在下还要先禀明善长兄?”</p>
“你又何必如此!”听到刘伯温出言讥讽,李善长倒也不以为意,没好气道:“此次回京,你我不就想着朝事落罢,得以还乡荣养?”</p>
“你我所求相同,自然也该互通有无。”</p>
“你何必跟我还藏着几分?”</p>
被李善长这么一说。</p>
刘伯温朗声笑道:“善长兄所言极是。”</p>
“在下求见殿下,乃是为毛遂自荐。”</p>
“果然”李善长心中暗道一声。</p>
也是此时,只听刘伯温继续说道:</p>
“今日早朝,殿下有意让善长兄主导赋税徭役之土地新规,可善长兄却不愿接下此等美差。”</p>
“在下于朝堂、士林、百姓之中的名望虽不及善长兄。”</p>
“可为了能名留青史,在下也愿毛遂自荐,承担此事。”</p>
“纵然可能会落个身后之名狼藉不堪的下场,可百年之后,自有人知晓这赋税徭役新规的重大意义。”</p>
“保不准还有后人似尊崇商公一般,为在下树碑立传!”</p>
见刘伯温说完,似生怕自己反应过来一般,径直朝东宫走去。</p>
李善长忙开口笑骂道:</p>
“好你个刘伯温,竟然抢我的差事!”</p>
“嗯?”</p>
“刘基,你莫要忘了,当时在凤阳时你我便已经说定。”</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