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宫大殿之上,气氛庄重而肃穆。 李世民端坐于丹墀之上,双眸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他轻抬眼帘,扫视着殿下群臣,然后缓缓开口问道。 “今日这个时间,可知朕召集众卿家,可谓何事?” 听到李世民这句话,殿下的群臣立刻议论纷纷起来。 良久之后,见到没有人回答李世民的话。 房玄龄不忍场面太过尴尬,侧头看了一眼长孙无忌与杜如晦。 只见长孙无忌低着头,眉头紧锁,仿佛在思虑着什么。 杜如晦的眼中已经泛起了一丝淡淡的血丝,显然是长久以来积压太多的疲惫,导致有些精神不振。 加上他一直身体不太好,这使得他的脸色看起来异常的苍白。 无奈之下跨出队列,躬身施礼道。 “陛下,若是微臣猜的没有错的话,莫不是柴绍将军成功收复了朔方?” “哦?” 李世民微微一愣,他没有想到,房玄龄一语中地。 顿时脸上露出一丝笑意,望向房玄龄,饶有兴趣的说道。 “玄龄何以如此笃定?愿闻其详。” 房玄龄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自己的话已经引起了李世民的兴趣。 于是,他开始详细阐述自己的想法。 “陛下,微臣以为,现如今,旱灾和蝗灾的影响力已经慢慢消弭,灾民们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也已回归故地。陛下一向体恤臣子,很少在这个时间召集尔等,肯定是有军国大事与臣等商议,但现在除了朔方,臣也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大事,需要如此紧急地与臣等商议。 说完之后,他也不等李世民回答,就再次上前一步,跪倒在地道: “此乃我大唐重大胜利,臣为陛下贺,为大唐贺!” \"哈哈哈哈哈\" 听完房玄龄的话后,李世民再也忍不住了,在脸上露出豪迈而自信的笑容后,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大殿上的文武百官,有哪一个是普通之辈,听完李世民和房玄龄的对话,再仔细一看李世民的表情,哪里还不明白了,这是被房玄龄给猜对了。 顿时全部跪在地上,口中齐声道:“臣等为陛下贺,为大唐贺!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这一声贺喜之声,如同万众一声,整个大殿都充满了喜悦和激动。 李世民更是笑容满面,他看着跪拜在地的文武百官,心中感到无比的满足和自豪。 他知道,这是他的努力没有白费,这是他这两年辛辛苦苦治理国家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陛下,您英明神武,明察秋毫,总是能够做出最明智的决策,臣实在是佩服。” 在李世民让众人平身后,坐回位置的程咬金便再度开口道。 “陛下,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上马能杀敌下马能治国,实在是让人敬仰。 “陛下,文治武功,领袖群伦,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如此卓越,实在是让人景仰不已。” 在程咬金说完之后,一群大臣纷纷夸奖起李世民来。 在大唐早期,朝廷确实相对宽松一些,给予了臣子们较大的言论自由。 在这个时期,李世民也非常注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尤其是对于那些与他有不同看法的人,他更是显得宽容和包容。 这才导致大臣们说话和发表意见时都比较胆大,不会存在什么君臣相疑的事。 更不会因为说错了话,而被治罪或惩罚。 李世民也深知,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各种声音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国家的状况,做出明智的决策。 在朝廷上,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就能够得到皇帝的重视和认可。 不过,这种情况在李世民之后,就慢慢消失了。 剩下的那些皇帝,虽然也有明君贤主,但是他们对于朝政的掌控过于独断,对于大臣们的意见往往只是听取而不采纳。他们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而忽视了朝廷中其他声音的存在。 这种情况,导致了朝廷中的大臣们渐渐失去了发言的勇气和热情。他们不再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选择沉默不语,或者按照皇帝的意愿行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中的声音越来越少,而皇帝的决策也越来越缺乏批判和监督。这种情况,使得国家的状况逐渐恶化。 最终,使大唐走向了衰败。 李世民看着下首的众多大臣,嘴巴都笑歪了。 因为在一般的时候,朝堂中,大多数意见都有相左的时候。 像这样直夸自己的言语,可是很少很少,更难得是,就连魏徵今天也只是夸奖,而没有怼他。 以至于让李世民都有些得意 但他作为一个控制力很强的君王,自然明白。 这些话虽然有些夸大,但都是对他的赞美之词,也是对他的认可和肯定。 听到诸多大臣的夸赞之后,李世民终于是心满意足了。 他轻轻的咳嗽了一声,打断了下面大臣的话语。 对着下面蹦跶的最欢的程咬金笑骂道:“好了好了知节,不用再夸朕了,来来回回就这么几句话,朕都快背下来了,不要说了。” 下方的程咬金一听李世民的话,顿时尴尬的挠了挠头,乖乖的坐回了座位。 殿下的众大臣见皇帝陛下发话,就知道李世民有事要说,原本热闹无比的大殿,此刻又安静了下来。 李世民瞥了一眼殿内诸人,淡淡的说道。 “虽然我朝建立不过短短数年,多亏诸位爱卿的倾力辅佐,才能有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的这一天。” “陛下过谦了,正是因为有陛下在,我们才能一展心中抱负,国家才能繁荣强大。” “正是,此乃陛下的功劳,我等不敢居功。” 这两句话,是房玄龄与杜如晦说的。 文武百官闻言后,纷纷附和道:“陛下功德无量,我等自愧不如。” “陛下英明神武,乃我朝之福。” “陛下治国如画,百姓安居乐业,乃我朝之幸。” 若不是李世民的控制力强,估计这会连泰山封禅都要提上日程了! 他看了看大殿内的火把,又看了看外面的天色,也不忍心众多臣子在此耽误太久,影响了休息。 再次开口道:“这一次,之所以这么晚还叫醒大家,除了迫不及待的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外,就是想问问诸位,如何赏赐此次收复朔方的一干功臣。” 话语落下,大殿内的氛围瞬间变得庄重起来。 众大臣们心思活络,眼神闪烁,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李世民见状,心中暗自满意。他知道,这些大臣们都是聪明人,必然能够根据他的意图,提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方案。 果不其然,在短暂的沉默之后,殿中走出了一个身穿绯袍的官员。 他身材魁梧,面容沉稳,正是当朝的兵部尚书——李靖。 李靖向李世民微微一礼,开口道:“陛下,此次收复朔方,实乃我朝一大盛事。对于那些有功之臣,理应大加赏赐。但是兵部还未收到详细的战报,臣以为还需要对这次的战事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计算,到时再赏不迟。” 这时杜如晦也开口道:“李尚书所言极是。对于战功的赏赐,必须要慎重。我们不能让有功之人寒心,也不能让有过之人心存侥幸。” 李世民点了点头,心中对两位大臣的意见十分满意。 他看着殿内的大臣们,深深地说道:“那么,就请诸位和大理寺、兵部一起,对此次战事进行详细的复盘和评定。对于有功之人,一定要给予应有的赏赐;对于有过之人,也必须要给予应有的惩罚。” “臣等领命。” 被点名的数人,立马站了出来,一齐向李世民鞠躬行礼,表示领命。 说完,这件事后,一般而言,就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但李世民却并未立刻结束这次朝会。 众大臣们心思活络,眼神闪烁,他们明白李世民还有事情要说。 果然,下一刻,李世民就再度开口道。 “对于封赏而言,其他人倒也好说,但右卫大将军柴绍收复朔方有功,封赏不可拖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物,也立下了一些功劳,朕一时间也不知如何封赏,所以还是劳累诸位爱卿,好好商议一下!” 说话间,李世民使了一个眼色给一旁的王德,王德见状,立马就将早已准备好的三百里加急,递给了为首的房玄龄。 因为是传阅,房玄龄在接过之后,也没有推辞,立马快速的浏览了起来。 毕竟是长期处理政务的老手,房玄龄看的很快,很快便面无表情的传递给了一旁的杜如晦。 看到房玄龄面无表情的样子,这让一旁默默观察的众多大臣略感失望。 只是他们不知道,房玄龄平静的外表下,内心早已波涛汹涌。 作为辅助李恪赈灾的房玄龄,自然第一时间知道了李恪失踪的事。 一开始,他也以为李恪是自己贪玩,出长安去其他地方玩耍,或者是被流民或者那些大户给绑架了。 毕竟,当时的长安人多,流民也多,加上李恪平息物价得罪了一大批人。 绑架一个小孩并不是什么难事,而且,这种事情并不是没有发生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房玄龄开始觉得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李恪失踪的时间越来越长,而且派出去寻找的人也始终没有找到任何线索。 最后,就连禁军都出动了,也还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据说就连陛下都做好了他,可能永远也回不来的打算 倒是房玄龄和秦琼等人,对此抱有很大的希望。 毕竟他们接触李恪的时间较长,对于李恪多智近妖智以及远超同龄人的成熟,都有着深深的了解。 他们有想过,李恪会自己脱困回来。 只是,任他们想破脑袋,他们也没能想到,这小家伙,在被凶残莽撞的突厥人绑架之后,脱困也就罢了。 还艺高人胆大的忽悠一众山贼,前去报复突厥人。 报复也可以理解,没想到竟然成功了。 在深知李恪心性的房玄龄、李世民等人看来,李恪就是去报复突厥人。 抢了梁师都的贡品还不够,还趁机打败了一千全副武装的梁洛仁骑兵,更是将梁洛仁趁机收服,组建了蜀王卫,再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夏州。 一切行云流水,笔走龙蛇。 在众多大臣眼中,堪称梦幻 好在这一切都有着一个传奇人物——裴行俨的帮助。 不然,就这一系列的操作,就是对比十七岁带兵起义,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杨广的李世民。 也能够拿得出手的比一比,毕竟李恪的年纪还要更小一些 一炷香后,所有的文武百官都看完了那份三百里加急文书。 只是,很奇怪,尽管台下议论纷纷,但是愣是没有一人站出来为李恪表功说话。 就连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等一众大佬也一言不发。 半晌过后,还是中书侍郎,散骑常侍,秦府十八学士之一的于志宁,打破了诡异的沉寂。 他迈步上前,向李世民一拜,沉声道:“陛下,臣有话要说。” 李世民看着他,微微点了点头,示意他可以发言。 于志宁抬起头,郑重的开口说道:“陛下,我认为蜀王殿下,虽说有破敌夺城之功,但功是功过是过,蜀王在未曾开府的年纪,便擅自组建蜀王卫,越权行事,且在未经朝廷准许的情况下,擅自调动兵马,这是对朝廷的不敬,也是对律法的藐视。” 于志宁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看了一眼龙椅上端坐的李世民,继续说道:“而且,蜀王殿下的行为,也可能会引起其他王公贵族的效仿,从而引发不必要的争斗。因此,我认为对蜀王殿下的行为,应该做出严厉的惩罚,以维护朝廷的威严和律法的公正。” 只是他没有看见,在他第一句说出李恪擅自组建蜀王卫的时候,李世民抽搐的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