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被围后,平原君多次给魏国国君魏安厘王、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写信,希望魏国能够出兵救援赵国。 信陵君,乃是魏国国君魏昭王之子,魏安厘王异母弟,其姊乃赵平原君之夫人。 魏安厘王派晋鄙率军前往救援赵国。 秦昭襄王得知消息之后,派使臣前往魏国告诫魏王,表示,我攻下魏国,这只是早晚的事情,诸侯之中有敢救援赵国的,攻下赵国后,必定调兵先攻打它。 魏安厘王因此感到害怕,就派人阻止晋鄙进军,把军队驻扎在邺城,名义上是救援赵国,实际上是采取两面道的策略来观望局势的发展。 平原君使臣的车子连续不断前往魏国,责备信陵君,表示,我之所以依附魏国,与魏国联姻,就是因为公子的高义能够主动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如今邯郸危急,早晚就要投降秦国,可魏国的救援却迟迟不来,公子哪里能够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呢!况且公子就算轻视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怜悯公子的姐姐吗? 信陵君为此十分担忧,屡次请求安厘王出兵,又让手下门客辨士劝说安厘王。 安厘王畏惧秦国,始终不肯听从信陵君的意见。 信陵君眼见自己终究不能使魏国出兵,就决定自己不能活着而让赵国灭亡。 于是信陵君请来门客,凑集战车百辆,打算带着门客前往邯郸与秦军一战,与赵国一同死难。 信陵君的车队经过夷门,前去见侯嬴。 侯嬴,七十高龄,乃是魏国的隐士,担任夷门监者(看门人),家境贫寒。 信陵君曾厚礼相待,侯嬴不取,信陵君犹礼贤下士,侯嬴遂成为信陵君的上客,顺带结识了屠夫朱亥。 此次赴赵,信陵君将自己的打算都告诉侯嬴,向侯嬴诀别后准备上路。 侯嬴对信陵君说,公子努力吧,老臣我不能随行。 信陵君行了数里,心中愈发不快,表时,我对待侯先生已经足够周到了,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如今我将要死难而侯先生却没有一言半辞来送我,我难道是对待他有什么遗落吗? 信陵君因此驾车返回,想要问问侯嬴。 侯嬴一见到信陵君,便笑着说道,我本来就知道公子会回来的。 侯嬴接着说,公子好客喜士,天下闻名。如今有了危难,没有其他的打算而想要前往同秦作战,这就好像把肉扔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作用呢?还需要我们这些门客做什么?公子待我礼节甚厚,公子前去而我不送行,因此知道公子怨恨我会返回来。 信陵君再拜侯嬴,向侯嬴询问对策。 侯嬴屏退左右,与信陵君秘密交谈,表示,我听说晋鄙的兵符经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在魏王的妻妾中如姬最受宠爱,她能够出入魏王的卧室,只要尽力是能将兵符偷出来的。我听闻如姬的父亲被人所杀,如姬想要报仇的心已经有三年了,自魏王以下的群臣都想要替她报仇,但没有谁能够做到。如姬因此在公子面前哭泣,公子派出门客斩下了那仇人的头,恭敬地进献给如姬。如姬想要为公子效死,是不会推辞的,只是没有机会罢了。公子果真一开口请求如姬帮忙,如姬必然答应,那么就能得到虎符而夺取晋鄙的军权,北边可以救援赵国,西边可以抵御秦国,这是五霸的功业。 信陵君听从了侯嬴的计策,请求如姬帮忙。如姬果然盗出了晋鄙的兵符交给公子。 信陵君准备前往邯郸,侯嬴表示,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到了那里即使两符相合,可晋鄙不交给公子兵权而再请示魏王,事情就危险了。我的朋友朱亥可以与您一同前往,此人乃是力士。如果晋鄙听从,那么再好不过;如果晋鄙不听从,那就让朱亥击杀他。 信陵君听了这些话,便哭了。 侯嬴于是问,公子怕死吗?为什么哭泣? 信陵君答,晋鄙是魏国勇悍的老将,我前去他那里恐怕他不听从命令,必定要杀死他,因此我哭泣,哪里是怕死呢? 于是信陵君前去请求朱亥一同前往。 朱亥笑着说,我只是市井上刀杀生的屠夫,公子数次亲自登门问候我,我之所以不回拜答谢您,是因为我以为小礼小节没什么用处。如今公子有了危急,这就是我为公子杀身效命的时候了。 朱亥因此与信陵君一同前往邯郸。 信陵君前去向侯嬴辞行,侯嬴表示,我本应该同您一起前去,可惜劳累不能成行。请允许我计算您的行程,您到达晋鄙军中的那一日,我面向北自刎而死,来为公子送行。 于是信陵君前往邯郸。 到达邺城,假传安厘王之令代替晋鄙担任将领。 晋鄙合验了兵符,仍然有所怀疑,举手看着信陵君,表示,如今我统帅十万之众,驻扎在边境上,这是国家的重任,如今公子只身一人来代替我,这是为什么? 晋鄙正要拒绝接受命令,这时朱亥取出藏在袖子中的四十斤铁锥,一锥击杀晋鄙,信陵君因此统帅晋鄙的军队。 整兵,向军中下令,表示,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归家;兄弟都在军中的,长兄归家;没有兄弟的独子,回家奉养双亲。 如此,信陵君得兵八万,发兵攻打秦军。 等到秦军撤兵,赵国得以保全,赵孝成王与平原君到郊界迎接信陵君。 平原君替信陵君背着盛放箭支的箭袋在前面引路。 孝成王再拜,表示,自古以来的贤人没有一个赶得上公子的。 当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中的那一日,侯嬴果然面北自刎而死。 信陵君知道魏王必然恼怒他盗窃兵符,又假装王命击杀了晋鄙,于是在击退秦军保存了赵国之后,让军中部将带着军队返回魏国,自己却是留在了赵国。 孝成王为感激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把鄗邑封赏给信陵君。 信陵君因此在赵国居住了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