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泰听到后眼睛瞪圆了的看着朱楩,他在心里已经预设了几十种情况,但是朱楩竟然这么说,着实令他一时间转不过弯来。 看着齐泰一脸错愕的表情,朱楩嘴角只轻轻一翘,透露出一个轻笑的表情,这个表情一闪而过随后马上恢复了平静,只有一直盯着他的齐泰看到。 朱元璋马上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从一开始齐泰等人就一直对朱楩发难,不论功绩只论过失,再一联想到这几个主要发难的人是吕本的门生,以及他们也是这么对待燕王朱棣的,所以反应过来这是他们设计的一场针对朱楩局。 老朱那是越想越气,这些文官看来还是没有吸取教训,他顿时就杀心四起,但是很快就忍了下来,这些年为了让朱允炆坐稳江山,他前前后后把那些有可能功高盖主的功臣清理了个干净,现在留下的这些,已经算是平庸之辈了,若是再杀,恐怕这朝廷是真要没人可用了。 朱元璋随即反应过来朱楩的用意,然后心里有点窃喜起来,自己还真想看看这个儿子怎么和这群文官斗。 朱元璋随即问到“老十八,这可不能乱说你是不是已经有了证据?” 殿上方才还略显混乱的朝堂一下就安静了下来,身为朝堂老油条,大家其实都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了,也都在期待着朱楩拿出怎样的证据证明是人家安南做的。 朱楩笑到“回禀父皇,儿臣并无确凿证据!” “哼哼,那你怎么就能断定是安南?” 此时齐泰因为洞悉到了朱元璋的杀心,已经汗如雨下,不再说话了,而黄子澄没有,他还是觉得这是朱元璋提出了质疑,继续说下去的话,他们的计划还是能成,无论如何,不能再让朱楩广受赞誉了。 “岷王殿下,方才您自己也说了,不能让无辜之人蒙冤,如今你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就说是安南所为,这可是会引发两国矛盾,严重的话还会引发战争的。” 事实上,朝廷上下除了寥寥数人外,无人知晓朱元璋早已燃起征讨安南之意。毕竟在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朱元璋始终将安南视为无需争夺之地。正因为如此,安南那些门阀士族以及所谓的权臣们才胆敢这般肆意妄为地挑衅并试探大明的底线。 他们或许认为,朱元璋不会轻易动兵,亦或觉得即使有所冒犯,大明也会选择容忍退让。然而,他们却低估了朱元璋的决心与谋略。这位帝王心中早有盘算,他深知安南虽表面驯服,但内部势力错综复杂、人心难测。 面对安南的挑衅行为,朱元璋并未立即表露声色。相反,他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局势发展,并暗中谋划应对之策。在这看似平静的外表下,一场风暴正在酝酿之中……而安南的门阀士族和权臣们,却浑然不觉大难将至。 然而,朱楩心里非常清楚,他可是由明太祖朱元璋钦点、负责南征安南事宜之人。只是眼下存在一个棘手的难题:尽管计划出征安南,但却欠缺一个正当合理的开战借口。毕竟行军作战最看重师出有名,就像此次平定麓川叛乱一样,思伦法主动来到大明请求朱楩伸出援手,如此一来,朱楩发兵平反便顺理成章、无可非议;可若毫无来由地草率进军安南,则不仅师出无名,更可能引起当地民众的抵触情绪和不满。 平日在边境上的那些袭扰和劫掠安南那边也是以山匪横行为由,每次大明提出帮助他们清剿的时候,安南那边便笑呵呵的回绝,然后派点老弱病残到边境上装装样子剿匪,所以大明与安南是没有真正国家层面上的实际冲突的。 但如果真是刺杀大明皇子,那性质可就不一样了,这就是国家层面上的问题了,朱楩清晰的记得,后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一名隶属塞尔维亚黑手社的波斯尼亚青年学生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导致奥匈帝国直接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朱楩咳了两声,然后问到“黄大人这是害怕我大明打不过一个小小的安南吗?” 黄子澄意识到这是朱楩在回避证据的问题“殿下,这不是我大明怕谁的问题,而是您现在没有证据证明这是安南所为。” 朱楩转过身眼神犀利的看着黄子澄“那我是否可以理解为,黄大人的意思是只要我有证据,那这安南你便能帮我灭了?” 黄子澄拱手,他心里清楚,这次刺杀是齐泰与练子宁一手安排的,哪来的什么安南胡苍汉,若是朱楩弄个假证据过来,他反倒还能再参朱楩一本,治他一个挑唆战争之罪。 “殿下,臣乃一届文官,提的是笔而不是刀,若殿下有确凿证据,那无需臣去,陛下定会派精兵强将剿灭安南,为殿下出了这口恶气。” 看得出黄子澄说完之后一众站队朱允炆的官员也都纷纷附和。 沐春的处境就显得有些尴尬,从说完刺杀之事后便一直没有再开口发言,就连朱楩打算嫁祸给安南这个事他也事先不知情,不是朱楩没想和他说,而是在朱楩打算和他通气的时候,沐春摆手拒绝,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才是对两边都好。 朱楩笑了笑,手伸到怀里,从中取出了一封书信,说到“不瞒各位大人说,其实遭到刺杀之后我也很纳闷到底幕后之人是,所以封锁消息,让人去查,可是刺客都以伏诛,无从查起,让我不禁头痛犯难了好一阵。” 朱楩把书信递给走过来的太监手上,见太监把信递给朱元璋了,继续说到“但是呀,就在我这一路查的头痛不已时,我的亲军卫副指挥使陈河从麓川带回来了这封书信,并且派人八百里加急送来给我,我看完之后,豁然开朗,这封信正是胡苍汉写给麓川叛军首领刀干孟的密谋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