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往往是有戏剧性的,而战争同样如此。秦赵两军在同时进入僵局的情况下,都想到了通过大背沟迂回敌后给予敌人出其不意的一击从而扭转战场形势。 当天夜里,秦赵两军的士兵都在一更天用过了早饭,而后同时向着大背沟挺进,秦军方面王龁为王翦准备了三万精锐,这三万人都是铁甲锐士是秦军中的绝对精锐。 自秦军被围后,王龁组织秦军发起过数次突围,在几次大战中铁甲锐士遭到了惨重的伤亡,这剩余的三万铁甲锐士几乎是秦军最后的中坚力量,为了完成王翦的计划,王龁不惜赌上了秦军最后的精锐。 而赵军这边,李牧同样率领了三万精锐,从田秀的计划一开始,廉颇就抽调了最精锐的12万赵军交给庞煖统帅承当阻击秦军退路的任务,这主要是因为从一开始田秀和廉颇就预料到了秦军最主要的突围方向将是西面,因此赵军的精锐也都集中在西部地区。 庞煖手上的12万大军可以说是40万赵军的精华,也正是因为如此赵军才能在秦军疯狂的攻击下将阵地牢牢攥在手中。而田秀今夜交给李牧的三万精锐是赵军12万精锐中的精华,他们几乎全部披甲,这支部队的披甲率达到了惊人的90(赵军的披甲率远不如秦军)且每一个人都是百战之兵,毫不夸张的说如果这三万人被秦军歼灭,长平战场上的四十万赵军将一蹶不振。 秦赵两军的统帅都将自己手上的精锐投入到今夜的奇袭,足以见得两方人都将今夜这一战看作决定双方命运转折点的一战。 赵军这边是本土作战,李牧找到了几个熟悉地形的当地百姓,由他们承担向导朝着大背沟行进,而另一边秦军方面,王翦也用重金收买了几个赵国百姓,请他们充当向导进入大背沟。 秦赵两军皆偃旗息鼓,双方的军队宛如一条长龙般在狭窄崎岖的地形中前行,月光皎洁,山路上充斥着士兵们前进时发出的脚步声,厚重的脚步声和铠甲上的甲片发出的撞击声共同谱写了一曲别样的乐曲。 在部队出发了大约一个时辰以后,李牧取出了怀中的舆图查看地形,他一边借着月光看着舆图,一边又抬起头张望着他们所处的位置,再看了一会儿后李牧又叫来了带路的向导,道:“咱们走的路不会出错吧?这是去大背沟的路吗?” 百度的向导是个40多岁的中年人,这人有些驼背,他弯下腰冲李牧行了一礼,道:“绝对不会有错,再走大约半个时辰就会到青石口,过了青石口就能进入大背沟,然后只要再走一个时辰就是下湾邑。” 下湾邑所在的位置,正好联通秦军的东西两部,这里也是此次赵军攻击的重点,只要赵军控制了这里,30多万秦军将被赵军分为两段。 “好,传令下去向前方派出斥候探路,另外,全军加快脚步,务必于天亮前赶到下湾邑!” “我们没有走错吧?”另一边王翦站在战车上,同样正借着月光查看舆图。 身旁一辆战车上负责带路的向导是个尖嘴猴腮的年轻人,这人信誓旦旦的保证道:“大背沟我走过很多次,只要我们沿着这条路前进,最多半个时辰就能到达青石口,过了青石口再走一个时辰就是吴家恼了。” 王翦将地图卷好收入怀中,许诺道:“等到了吴家恼,本将会有重赏!” 得到了王翦的许诺,这年轻人连忙点头哈腰:“多谢将军赏!” 这年轻人不会想到,此刻王翦心里想的是等到了吴家恼就先把这小子斩首祭旗,在王翦眼里像这种为了些许利益就出卖国家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 冷风如刀,从山坡上呼啸而过。 尽管已经到了五月份,但到了晚上依旧有些寒冷。崎岖的山路加上寒冷的天气让许多士兵昏昏欲睡,部队的行进速度也变得慢了很多。 王翦是一个非常警觉的人,见到队伍的行进速度变慢了,他立即吩咐各营的将军叫醒那些快要睡着的士兵,这倒不是王翦刻薄,而是在这种山路上行进,稍微一个不留神就可能会跌下山谷要了人的命,想要活着就必须打起万分精神。 “传令下去,派出几百名斥候到前方去开路!”为了防备万一,警觉的王翦又下令向前方派出斥候探路。 斥候被派出去以后,秦军的大部队仍然在向前方行军,过了一会儿后坐在战车上闭目养神的王翦突然被人叫醒,一名斥候来到他的车前,道:“上将军,在我们部队的前方发现了敌情!” “什么?” 听到前方发现敌情,王翦瞬间睁开眼睛从战车上站了起来,他下意识的向前方眺望了一,除了能看到一排前进的秦军之外根本看不到远处的情况。 “传令下去,全军立刻停止前进,做好战斗准备!” 王翦一声令下,正在前进的秦军迅速停下脚步,全军开始变换战斗队形。秦军从停止前进到变换战斗队形只用了不到半炷香,这也足以能看出秦军平日的训练有素。 秦军做好战斗队形以后全军都蹲下身子伏在原地注视着前方。 就在秦军注视的前方,赵军也已经停了下来,并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李牧从马上跳了下来躲在一棵灌木丛后,望着大约200米远处一片黑压压的人影,李牧心中冒出一个念头:“该不会在这里撞上秦军了吧?可秦军是怎么知道这条路的?” 王翦此时也从自己的战车上跳了下来,他躲在一棵树后注视着前方隐伏的人影,心里同样泛起了嘀咕:“该不会是撞上赵军了吧?赵军难道知道了秦军的行动?” 如果赵军真的知道秦军的行动,那会是谁将消息泄露出去的?王翦第一个怀疑的就是那个为他们带路的向导,他吩咐人将向导拽到了他的面前。 此时负责为秦军带领的向导已经吓坏了,他扑通一声跪在王翦面前,脸上满是恐惧。 王翦指了指前方的人影,质问道:“你不是说这条路没有外人知道,我们怎么会在这里撞到人?” 向导结结巴巴的说道:“这小人实在是不知,兴许是凑巧吧……” 实际上秦赵两军的确是非常凑巧的撞在了一起,但王翦并不知道,看着这名向导结巴的模样,王翦当即认定自己被田秀给耍了。搞不好今夜秦军的行动就是田秀给他们挖好的一个坑。 “把这人拉下去,砍了!”王翦面无表情的吩咐道。 既然他们的行踪已经暴露,这个向导留着也就没用了,在向导撕心裂肺的求饶声中,两名士兵将他拖到一旁斩杀。 在解决了那名带路的向导以后,王翦对身后的副将桓齮吩咐道:“通知下去,让弟兄们做好战斗准备,听我的号令,准备冲过去灭了赵军!” 尽管王翦认为他们今晚的行动已经泄露,甚至于他们现在可能已经落入了赵军的伏击,但是此时秦军并没有办法撤退。 因为秦军此时宛如一只长蛇,在青石口这片狭窄的地形上,三万人根本无法展开。如果这个时候王翦直接下令后队变前队全军撤退,赵军趁势压上来,秦军可能会全军崩溃。狭路相逢勇者胜,因此秦军此时唯有咬牙击溃面前的敌军才有一线生机。 另一边的李牧同样压低了声音对身后的副将傅抵吩咐道:“告诉弟兄们,准备好听我的命令,冲过去灭了对面的秦军。” 赵军的处境跟秦军一样,两军由于都没有事先想到会在青石口撞上,因此赵军的队列也是一字长蛇,赵军想要撤退也会被秦军尾随追击,因此赵军这时候也只能直面前方的敌军。 战斗一触即发,两军的弓箭手都暗自上好了弓箭,由于双方都携带了弩,弩的拉力要比弓大的多,一些士兵直接用脚踩在弩弦上,将箭上好。 现在两方都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只要一声令下,弓箭手的箭立刻就能够飞向对面的敌军。 在战斗正式开始以前,李牧率先向对方喊话:“对面的秦人听着,你们已经被我们包围了,还是赶快投降吧!” 这种话当然不过是李牧随口编出来用来打击对方士气的,其实只要秦军的指挥官,只要不是傻子根本不会信这种鬼话。 除了打击敌方的士气,李牧我也是想用这句话来试探一下对方指挥官的实力,要是对方的将军是个草包,听到这种话肯定会被吓得方寸大乱,这样赵军就能在这场战斗占到先机。 王翦也当然不是那种傻瓜,听到李牧的喊话以后,他也扯着嗓子对对面吼了一声:“别他x的吹牛了,在这种地形哪来的伏兵?” 随着王翦这一吼,借着朦胧的月光,李牧依稀看到了远处一棵树下有个模糊的人影,李牧马上吩咐人取来了一支弓箭,瞄准了那个人影道:“一会儿先给我射那个喊话的,那人八成是个将军。” 两军只隔着200米远,王翦也能看到灌木丛后躲着的李牧,他也吩咐人取来了一把弩瞄准了李牧,道:“先把那个喊话的干掉!我估计对方至少也是个将军!” “嗖!” 随着两方主将的话音一落,赵军的阵地率先射出了弓箭,几乎是赵军弓箭射出的同时,对面的秦军立刻也放出了箭。 李牧手中的弓和王翦手上的弩也在同时将箭射了出去,弩的威力要比箭更大,射程也更远,因此王翦的箭率先射中了李牧。 不过非常不巧,王翦这一箭仅仅是射在了李牧的盔缨上,看着插在自己头顶上的箭,李牧感到了一阵后怕,这支箭但凡再低一寸,今天他可就要交代这在了。 而李牧的箭也不偏不倚的射中了王翦,不过王翦显然没有李牧那么好运,李牧那一箭直直的射中了他的左臂,饶是如此王翦硬是一声也没有吭,只是用手捂住了受伤的胳膊。 这时两方弓箭手不停的射出弓箭,战场上漫天箭雨,两方的主将都在手下的搀扶下仓皇的向后方撤退。 “嗖嗖嗖!” 羽箭破空之声划过寂静的夜空,两方的阵地上不停有士兵中箭倒下,受限于地形普通的步兵在面对敌方的弓箭时,除了能用手上的盾牌抵挡一下外,无法做出任何有效的防御。而盾牌的面积才多宽?绝大多数士兵哪怕举着盾牌还是被流箭射中。 这时一些士兵已经受不了了,与其呆在原地等死,还不如直接冲过去跟敌军拼了,于是站在最前方的步兵几乎在同一时间迎着对方冲了上去。 在两方的士兵接战以后,弓箭手也立刻停了下来,因为此时两军已经混战在一起,为了避免伤到自己人,弓箭手也只能换成短剑加入战斗。 为了今夜的突袭,秦赵两军都没有携带大量的战车和骑兵,因此青石口的这场战斗基本就是步兵之间的对决。 步兵之间的对决是最血腥暴力的,而且在这种时候,两方人能拼的就只有双方的血性和勇气,其他技巧是完全用不上的。 青石口比吴家恼还要狭窄,在这个地方双方前排接战的士兵一次最多只能投入2000人,这么狭窄的地方,就算你有什么奇谋什么阵型都是用不上的,双方能拼的就只有意志力,看哪方先顶不住撤出战场。 王翦这时已经被士兵们搀扶到了后面的安全地方,军医背着药箱来到他的面前,帮他拔出了嵌入胳膊中的羽箭,然后刚准备替他敷药止血。 “把射中我的那支箭拿过来!” 王翦这命令让军医一愣,但他还是将手上染着血的箭交给了王翦,王翦接过那支箭瞧了瞧,就见箭杆上刻着两个字“李牧”。 握着李牧的箭,王翦恨恨的说道:“李牧,这个名字我记下了!” 另一边,同样被手下带到安全地带李牧也拔下了插在头盔上的那支箭,而那支箭上同样刻着名字“王翦”。和王翦一样,李牧也同样记住了王翦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