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信微微一笑,从容不迫地回答道:“水利乃国家之根本,不可轻忽。”</p>
“在沂州时,我曾见过当地百姓因河水泛滥而受苦,因此深知治水之重要性。”</p>
“治水之道,在于顺应自然,因势利导。”</p>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地势高低,修建堤坝,开凿渠道,将洪水引入低洼之处,既能减少灾害,又能灌溉农田。”</p>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称是。</p>
另一位官员又迫不及待地问道:“那农利方面,你又有何见解啊?”</p>
杨信略一思索,便侃侃而谈:“农为天下之本,农利则国利。”</p>
“要提高农业产量,除了兴修水利外,还需注重农具改进,耕作技术革新以及种子选育等方面。”</p>
“在沂州时,我曾见过一种新型犁具,听说就是你们工部创制的,其耕作效率远超传统犁具。”</p>
“若能将此种犁具推广至全国,定能大幅提高农业产量。”</p>
工部侍郎站在一旁,听着杨信的回答,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p>
他走上前来,拍了拍杨信的肩膀,夸赞道:“杨信,你果然名不虚传!”</p>
“太子殿下没有看错人。”</p>
“不过有一点你说错了,那些犁具,虽是来源于我们工部,但实际上,是太子殿下给的灵感!”</p>
杨信闻言,十分诧异。</p>
太子殿下还懂这个?</p>
正值此刻。</p>
大太监宏亮的声音划破了宫廷的静谧:“陛下、太子驾到!”</p>
霎时间,工部的官员们纷纷整理衣冠,快步迎上前去,毕恭毕敬地行礼参拜!</p>
独孤怀恩也从繁忙中抽身,急匆匆地赶来,向陛下和太子殿下深深一礼。</p>
李承乾环视一周,最后将目光落在了独孤怀恩的身上,缓缓开口问道:“杨信在工部表现如何啊?”</p>
他的语气虽轻,却带着不容忽视的威严。</p>
独孤怀恩心中早有准备,杨信毕竟是太子殿下引荐的俊才,自然不敢怠慢。</p>
他微微一笑,恭敬地回答道:“杨信此人,才华横溢,实乃我工部之幸。”</p>
“自从他加入以来,便一直在暗中派人观察其表现,果真是名不虚传。”</p>
他顿了一顿,继续说道:“杨信能撰写出《沂州山志》,其学识与见识可见一斑。”</p>
“在我工部,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来勘测地势,记录风物。”</p>
说着,他转头看向站在一旁的杨信,只见杨信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脸上微微泛红。</p>
独孤怀恩见状,心中更是满意。</p>
暗道这杨信不仅才华横溢,还谦逊有礼。</p>
日后,必成大器!</p>
李承乾眼中流露出满意之色。</p>
一旁的李世民也负手而立,目光在杨信身上流转,心中暗自点头。</p>
确实,朝中正是需要这些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才能为大唐的未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p>
他注视着杨信那朝气蓬勃的面庞,心中感慨万分。</p>
大唐的千秋伟业,正是要依靠这些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年轻人啊!!</p>
李承乾不再犹豫,直接对独孤怀恩说道:“独孤大人,我看杨信是个可造之材,不如就在你工部给他安排个职位,让他先历练一番如何?”</p>
独孤怀恩闻言,立刻点头应允:“太子殿下所言极是,既然如此,那就封他为风物吏吧,让他负责勘测地势,记录风物。”</p>
杨信听闻此言,顿时愣住了。</p>
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初来乍到,竟然就直接在工部当上了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