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身边的人来来去去,最后能陪伴自己的也不剩什么。 沈瑶很看的开这种事,在心里祝福赵月月和程霜都能得偿所愿后专注自己生活。 …… “又去送两个孩子上学啦。” “是啊,过两天去大学,想多陪陪两孩子。” “哎呦,咱们院里新出了个大学生,说出去都让人羡慕。” “羡慕什么,等大妈家里孩子长大,也是大学生。” “借你吉言,不求他们当大学生,考上个中专,只要有书读就成。” “……” 像上面这样的对话,基本存在于沈瑶在家的每一天。 天越来越凉,离京市中医院大学开学越来越近。 沈瑶在得了罐头厂的批准之后,提前结束了上班日常。 一连在家歇了大半个月,沈瑶除了整理自己要带去住宿的被褥和简单衣物,还有就是提前预习大学课程。 自家姥爷的那些中药书籍都被周姥姥打包送了过来。 沈瑶名正言顺地往里边夹带私货,丝毫不担心会被人发现。 华夏的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没有人敢保证自己全知全能,大家都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 等沈瑶进入大学,就更有机会将修真界的灵植取来利用。 哗啦啦—— 手上厚重的砖块书籍被快速翻动,沈瑶心里默记这些草药的药性,同时不忘与修真界的某些灵植对比。 若是发现有效用相近的,沈瑶会暗暗记下来等日后培养。 毕竟还需要考虑到灵气稀薄的问题,有些环境要求极高的灵植可能沈瑶终其一生都拿不出来。 但有些普通灵植,就可能被拿出融入此方世界,成为一味新的草药。 九月,京市各大高校陆陆续续开学,沈瑶所在的京市中医药大学也在其中。 这个时间对上了小学却没有开学的团团圆圆来说,他们心里欢欣鼓舞,早盼着送妈妈去大学这趟旅程。 “真的要去?不能叫苦,不能喊累。” 从丰收胡同去京市中医药大学不近,而且他们还要带上沈瑶的行李,坐公交车没有自行车方便。 小孩子虽然好奇心重,但同样的,他们忍耐力不足。 沈瑶看着头顶高高挂起的太阳,心说碰见这种艳阳天,大人出去走半天都不一定能受的住,何况是两个小孩子? 团团圆圆点头晃脑,一副他们可以坚持的模样让沈瑶败下阵来。 行吧,既然想吃苦,那咱们就走~ 谢辞安和沈瑶分别骑上一辆自行车,后座绑着要用的行李,车前横梁分别坐着两个孩子。 随着自行车动起来,身边飘过阵阵拂面的微风。 风微热,吹的人心里激荡不已。 上大学啊,光是想一想,就很难让人静下心来。 沈瑶情绪还好,哪怕进了大学也表现的很淡定。 倒是身边路过的各色学子,有低声哭泣的,有高声欢笑的,有与人攀谈的,也有默默做事的。 人间百态,画面万千,在一个小小的大学校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沈瑶是中药学院的学生,报到结束后直接去宿舍楼安置。 普普通通的六人寝,沈瑶进来时里边的人还没满。 选了一个靠近窗边的下铺,谢辞安认真整理行李铺床,沈瑶则拿起自己新买的盆带着两个孩子去水房接水。 一家四口仔细将沈瑶住的床位收拾妥当又去了已经开门的食堂用饭。 团团圆圆对此大失所望,这里的饭菜还没有家里好吃。 不过两个孩子知道大学不是他们耍脾气的地方。 乖巧地将打来的饭菜吃完,沈瑶带他们逛了逛学校。 毕竟是中医药大学,校园里边的环境非常不错。 树木清幽,草木丰茂。 “快,坐下歇歇脚,等一会儿就和你们爸爸回去吧。” 沈瑶是入学的新生,学校规定第一学期不允许搬去校外居住,不过后面可以视情况而定。 沈瑶打算先在学校住着,能搬出去的话肯定考虑。 而且中医药大学周围这片都是学校,等到明年谢辞安上学,他们可以在周围或租或买一个房子用来落脚。 不过这些都是明年的事,沈瑶暂时只能工作日住校,休息日骑自行车回家。 团团圆圆两个小人哀嚎一声,随后扭麻花似的趴到沈瑶身上赖着不起。 他们舍不得妈妈,等这次回家要好几天才能见到妈妈。 “平常你们表现好了,爸爸可以带你们过来看妈妈。” 谢辞安给两个孩子画大饼,相比开学后忙碌的团团圆圆,谢辞安这个在机械厂上班的工人才有时间过来。 骑自行车来回一趟不过才半个多小时的事,谢辞安工作不忙,随时都能跑过来看媳妇。 团团圆圆聪明,一眼就看出了爸爸的险恶用心。 摇头拒绝爸爸的画大饼行为,两个孩子还一唱一和的表示不能因为小孩子年纪小就欺负他们。 谢辞安:…… 沈瑶忍不住噗嗤一声笑出来,搂着团团圆圆一阵亲亲抱抱,并且保证自己有空一定回去。 一家四口在中医药大学逛了小一天,直到太阳西斜,谢辞安才依依不舍地带着两个孩子离开。 沈瑶将人送到大学门口,见人走没影才返回宿舍。 沈瑶所在的中药学院,女生不少,但也是学校分配问题,她的宿舍并不全是中药学院的学生,有两个学针灸推拿,有两个学临床医学。 而且学生的年龄方面,互相之间也有比较大的差异。 沈瑶觉得自己27的年纪已经不小,结果宿舍还有30的。 最小的也有22,像那种这两年才高中毕业的学生也有顺利考上大学的,但就沈瑶目前观察到的情况而言,并不多见。 嘶 宿舍六个人借着吃晚饭的功夫互相介绍了一下。 没发现什么奇葩,都是普通人,看起来可以相处。 “小沈啊,上午送你来的是你爱人和两个孩子? 哎呦,你看起来真年轻,完全不像生了孩子。” 宿舍大姐,已经年满30的许慧心开口感慨。 她住在沈瑶正对面的床铺,两人中间隔着一张桌子,一人半面。 六人寝嘛,中间一共三张横桌,两人一张从进来时就分了出来。 沈瑶笑笑,“许姐,你也年轻,大家能有这个机会来上学,都不容易。” 寝室六个人全结婚了,除了22岁的吕依没生孩子,剩下家家户户都有娃。 像是许慧心,家里三个孩子,老家还不是京市,能出来上学真就是排除万难。 “是啊,我们能出来都是幸运的,有不少人,还没有考上,甚至考上了出不来。” “嗐,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大家珍惜机会,千万别辜负自己。” “……” 话题聊到这里便一发不可收拾,大家虽然不熟,但彼此之间都很能理解这些年一路坚持下来的辛苦。 从许慧心开始,到吕依结束,六个人分别说了自己这些年的情况,同时唏嘘她们曾经看到的各个故事。 沈瑶完全被自家室友们带来的八卦震惊三观。 相比什么替考的,手撕通知书的,强买强卖的,换亲娶媳妇的,他们院里发生的那些事只能算小打小闹。 寝室的灯被关掉,大家在沉沉夜色中睡了过去。 沈瑶这一觉睡得不太好,也是离开家不适应。 加之天还没亮外面就有人起来洗漱,隔音很差,睡眠浅的都会被惊醒。 沈瑶:…… 沈瑶一脸狰狞地抹了把脸,随后小声下地穿衣。 拎着暖壶和水盆去外面的洗漱间将自己清理好,等沈瑶回来,宿舍里的五个人都起来了。 “已经十多年了,大家对学习的热情一时半会降不下来。” 沈瑶和许慧心是中药学院,还是同一个系。 两人一块结伴吃完早饭,随后去了班级上课。 也不算正式上课,因为还不到上课的时间,就是一个系的同学们先见面认认人,再选出班长等负责人,方便管理班级。 沈瑶和许慧心都不是那种愿意凑这种热闹的。 人到了直接当背景板,看着有人毛遂自荐也跟着乐呵。 沈瑶他们这个系的学生普遍年纪都不怎么小。所以相比其他学院的热闹,他们这边算是安静。 时间总是过的很快,一眨眼,沈瑶已经在中医药大学读了快两个月。 周一到周五忙着上课去图书馆跑老师跟前请教,周六周天回家陪两个孩子顺便不忘去罐头厂露个面。 尽管沈瑶如今在罐头厂算停职留用,但有些事并非金钱能够衡量,罐头厂诸多效益离不开沈瑶的推动。 且十一月的京市,又因为外省小岗村的分田到户引发了新一轮的热潮。 “这也表明国家正在进行积极调整,长远来看,一定利大于弊。” 沈瑶和顾闻书坐在食堂聊天,两人在五车间搭档数年,关系十分不错。 甚至顾闻书还隐隐有自己退休后将位子交给沈瑶的意思。 不过那些终归还是太过遥远,沈瑶不知道自己未来会如何,只能先做好自己。 顾闻书点头,“国家需要发展。” 沈瑶赞同,国家能靠着短短几十年就超越其他国家百年发展,谁都会为这样的国家感到自豪。 从罐头厂回家,沈瑶和谢辞安聊了聊如今国家的形势。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甚至有关高校对更高学历招生的消息已经全面铺开,谢辞安如今只需安心准备明年的考试便好。 不过房子的事,“我已经找人问了,不急的话,明年开学前定下来就好。” 谢辞安搂着沈瑶,又讲了些最近丰收胡同的事。 下乡青年开始陆陆续续返乡,有些人一旦多了,社会就很难安定。 眉头拧紧又松开,“还没出现问题,但人越来越多,”迟早是颗大雷。 沈瑶当然懂谢辞安的担忧,不过这种事他们操心不了。 “只能嘱咐妈他们小心些,能不出门暂时别出门。 马上就过年了,有什么事,还是等年后再说吧。” 虽然年后也不见得会有改善,毕竟这属于社会性事件。 城里没那么多工作岗位,在城里的生活成本也高。 种种因果叠加在一起,更推动了未来的个人生意发展。 人总归是要吃饭讨生活,谁会愿意饿肚子呢。 转头,沈瑶将事和田娜嘀咕一嘴,田娜答应的十分痛快。 “放心,我心里记着,这段时间我多拘着些团团圆圆。” 老一辈的敏感不是说说而已,田娜比沈瑶和谢辞安懂太多。 整个过年期间,谢家在院里都低调安生的不行。 …… 当时间步入1981年,整个京市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瑶瑶,你和安子来了,正好,我有话说,一块坐过来听听。” 田娜招了招手,正院堂屋,乌压压地挤满了谢家的大大小小。 包括住在筒子楼的谢老二一家四口也被田娜叫了回来。 沈瑶瞧着眼前这样的阵仗,心道自家婆婆说的肯定不是小事。 果然,田娜一开口就是炸弹扔水里,砰的一声直接炸开。 谢爱党吃惊,“妈,你要去南面?” 谢爱民不解,“南面有啥看的,人多还危险。” 吴招娣眼神发亮,“妈,要不你带上我一块去吧。” 王艳艳跟着凑热闹,“听说南面发展的不错,特别是广市,新产的衣服料子可时兴了。” 谢辞安和沈瑶:…… 田娜挥手去去去几个字,随后解释她只是过去考察。 “不止我,还有亲家姥姥,我们两个一块过去。 哦,对了,你爸他们都跟着,安全问题不用担心。” 田娜说完,最先反应过来的是沈瑶,因为亲家姥姥指的就是周姥姥。 “妈,才改革开放,南面不稳定,你们去考察可以,但有些事还是得稳住,咱们慢慢来。” 怕自家婆婆步子迈的太大扯到自己,沈瑶赶紧开口劝。 不只沈瑶,其他人也跟着劝,吴招娣和王艳艳也不拱火了。 田娜嗐的一声,“放心,我们就是考察加什么来着,是旅游吧。” 反正挺时髦的词,还是周姥姥说的,周姥姥还给自己烫了一个流行的卷发,可是风靡整个丰收胡同,让不少大妈婶子忍不住跑去跟风。 沈瑶这段时间,看见不少金毛狮王的造型,全是自家姥姥带起来的生意。(没有冒犯的意思,那个烫卷卷的,我家里人也弄过的,确实有点像金毛狮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