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植原本兴致勃勃,满以为自己在与天子的这场较量中成功地扳回了一城,脸上情不自禁地浮现出一抹难得的得意之色。</p>
然而,当他听闻天子说,这些即将接受教育的学生都是天子的师兄弟时,他的脑海中忽地灵光闪过。</p>
刹那间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又一次掉进了天子精心设计的计谋之中。</p>
这孝廉课程,乍一看,他身为博士,似乎拥有一定的主导权。</p>
可实际上呢?细细想来,这课程所教授的内容,哪能由他完全做主?</p>
还不是得绞尽脑汁去揣摩天子的心意。</p>
而且,这学习内容必然涵盖朝廷的大政方针,而朝廷大政,归根结底,不就是天子意志的直接体现吗?</p>
再看那些从各地推举而来的上计吏和孝廉们,他们不辞辛劳、长途跋涉来到京城,每个人心中都怀揣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求个一官半职。</p>
在地方上,人才济济,竞争激烈,都渴望能在中央朝廷谋得一席之地,从而施展自己的抱负,为家族争光,为祖宗添彩。</p>
由于每年推举的人数众多,朝廷以往的安排是让他们先到三署郎担任郎官。</p>
这郎官的职位,说穿了,其实就相当于替补官员,他们在等待着合适的时机,以期能正式任职,开启自己的仕途之路。</p>
这本是多年来约定俗成的惯例,各方也都默认了这种模式。</p>
可如今,天子先是将推举方式改为策试,这样的话,也就大大减少了人情和祖荫。</p>
要知道,在东汉时期,一直是士大夫与天子共同治理天下,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p>
每年一次的孝廉和茂才推举,表面上是选拔贤能的善政,是为国家招揽人才的重要途径,可实际上,这本质上是各地士大夫向中央索要官职。</p>
甚至可以说类似公司的每年分红只不过公司分红分的是钱,这个分红,分的是官职。</p>
但是现在,原本属于他们的分红,现在忽然变成了策试,这已然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规则。</p>
那些通过策试选拔出来的人,他们的君主到底是谁呢?</p>
是原本推举他们的故主,还是当朝天子?</p>
这无疑在士大夫和天子之间埋下了一颗极具变数的种子。</p>
就这样天子还不满意,又借着自己的不满,硬生生地加了个学习孝廉的环节。</p>
看似是安抚自己,实则是居心叵测!</p>
设置孝廉科让通过策试的再去学习,如此一来,天子就巧妙地为自己赢得了更多操作的空间。</p>
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对这些人才进行安排,从而不动声色地影响和调整中枢和地方各个派系之间的力量对比。</p>
以维持朝堂派系的平衡,不至于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p>
想到这里,卢植心中不禁苦笑连连。</p>
虽然他已经清晰地洞悉了天子的意图,但刚才自己已经当着天子的面信誓旦旦地答应了下来。</p>
如今,他实在无法做出反悔之举,说出“我喝多了,刚才讲的不算”之类的话。</p>
刘辩察言观色,从卢植面部那细微的神情变化中,敏锐地捕捉到其内心的微妙波动。</p>
此时此刻,刘辩心中了然,卢植已然看穿了自己深藏于层层表象之下的想法。</p>
当然,卢植能看到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然而,当下的情况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p>
如今,某人对我的推举,仅仅只是为我开启了一扇参加策试的大门而已,这与以往的推举意义相比,二者之间恩情的差距犹如天壤之别。</p>
因为在整个官员选拔的过程中,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为官的关键因素,已然从推举者的主观意愿,转变为自身在策试中的卓越表现。</p>
不仅如此,当一个人通过策试脱颖而出之后,还需在孝廉科中经历刻苦钻研、勤奋学习的漫长过程,并顺利完成学业。</p>
在此期间,他所付出的辛勤努力、所展现出的出众才华,才是其能够步入仕途、担任官职的根本缘由,而不再是仰仗推举者的权势能量,亦非凭借家族祖荫的庇佑。</p>
长此以往,个人与宗族之间那种根深蒂固、坚如磐石的绑定关系,也会不可避免地逐渐淡化,如同冰雪在暖阳下渐渐消融。</p>
这种深刻的变化,对于整个国家的政治格局而言,影响之深远难以估量。</p>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刘辩接下来即将迈出的最为关键的一步棋。</p>
只要这一步走好了,也就把历史上的门阀提前扫进了垃圾堆。</p>
其实就算不是为了安抚卢植而提出,后面的话,刘辩也适时的把这个东西退出来,和后世的党校其实有一定相似之处。</p>
反正这是一套连环计。</p>
不过,刘辩的布局远不止于此,下一步行动早已在他心中酝酿成熟。</p>
此刻,见卢植已然对孝廉策试的玄机有所警觉,他便顺势说道:“卢师,朕先前与您谈及的内外朝合并之事,如今时机已然渐趋成熟,可着手初步推行了。”</p>
听闻此言,卢植神色中顿时浮现出几分疑惑。</p>
他眉头轻蹙,眼中闪过一丝迷惑的光芒。</p>
这内外朝合并之议,刘辩此前确曾提及,当时卢植便意识到此事干系重大,背后定有天子更深层次的考量。</p>
回溯历史,大汉初建之时,并无内外朝之分。</p>
彼时,丞相作为外朝官之首,权柄极重。</p>
丞相上佐天子,总理万机,下驭百官,政令皆出其手,其权势之盛,几可与天子比肩,在朝堂之上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p>
而天子作为天下之主,自不会坐视权力如此大幅度地旁落于外臣之手。</p>
为了将权力重新收拢于己,遂设立了内朝官。</p>
内朝官之设,其根本目的便是制衡外朝官,从而保障皇权独尊,避免丞相权势过重而对皇权构成威胁。</p>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天子运用一系列精巧复杂、环环相扣的手段,逐渐将权柄收归内朝。</p>
就以东汉的政治制度为例,已然形成了“事归台阁”的鲜明局面。</p>
从表象上看,三公九卿地位尊崇,仪仗煊赫,仿佛是朝廷权力的核心象征。</p>
然而,真正掌握中枢实权的部门却是尚书台,还有辅助的御史台。</p>
在这样的政治架构下,朝中大员若想真正染指权柄,非得拥有“录尚书事”这一关键职权不可,即便退而求其次,也至少要有“平尚书事”的头衔。</p>
如此一来,朝廷的权力布局围绕内朝官所掌控的核心部门完成了重新构建,内朝的权势日益膨胀,成为了实际的权力中心。</p>
先前刘辩初次提及内外朝合并之时,卢植心中便暗自揣摩。</p>